连续晴了好些日子的,昨夜倒下起了雨,虽然下得小,但一直到天亮才渐停。

  满地都是湿意,夹带着阵阵寒风,冷得人直打哆嗦,真是窝在温暖的被窝里就不想起床的一天。

  宋秋在被窝里拱来拱去,那真是鼓足了好大的勇气,掀开被子,跳出来,冷得发抖,麻溜的将衣裳都套上,然后下床穿鞋子,前后动作,一气呵成,没用到十息功夫。

  那衣裳裹在身上,起初这会子,还是透心凉一点都不暖和的。

  宋秋也不怕什么没风度的,干脆又翻了一件小夹袄子穿在了里头,这才觉得身上暖了点。

  双手窝在一起凑到嘴边连哈了几口热气,又搓了搓手,宋秋抬脚往外头去。

  开了门,就见先起了一会儿的阿灵蹲在灶屋门口,正端着碗漱口。

  阿灵身上还是昨儿那一身,没加衣裳,脚上的鞋子还是没加棉花的。

  李氏王氏给大家张罗做衣裳这些的时候,做鞋子都是贴了棉花做了一双的,穿着暖和。

  但阿灵嫌穿着不轻巧,也不怕冷,就没穿,梨花那护新的,头两天觉得脚冷都穿上了呢。

  今儿这么冷,阿灵还不想着要穿棉花鞋。

  宋秋便忍不住说了一句。

  几口呼呼呼漱口完的阿灵擦了嘴,听着话,起身就望过来道:“这叫啥冷,换做从前我待那地儿,这会儿早就已经下雪了,地上雪堆得厚厚的,每天寒风刮得呼呼的,出门要不捂脸,铁定给你吹个糙饼子出来来,那才叫冷呢!我那都捱得过去,这算啥?”

  “阿秋姐姐你可别担心我,你这小身板的,自个多穿点暖和点才好咧!”

  宋秋听着,想着阿灵这说的,倒像是前世东北那边的,那确实是够冷的,他们南方的天,比不上。

  见阿灵是真的不觉得这冷有多冷,并不是要风度啥的,宋秋也就不管她了。

  被冷风吹得一哆嗦,赶紧三两步跳进灶屋里去,里头老袁氏正坐在灶边烤火,锅里烧着热水,好用来洗漱的。

  “今儿可真冷啊!奶你可多穿点,待会儿到作坊去了,也把火盆都烧上,这冻凉了可不是好受的。”

  老袁氏听着,就摸摸自己身上,“我穿得厚实着呢!你王婶给我做的这个夹棉厚袄子厚裤子的,那棉花用得足,我穿着都快挪不动了,暖和着呢!倒是你,像阿灵说的,你这瘦身板,可要多穿些,奶就担心你呢!”

  往年冷,她还没穿这么暖和的夹棉袄子都没冻坏,今年就更不怕了,倒是孙女,打小身子骨怕冷的,回回冬日里都要生场病,叫她提心吊胆好一番的。

  年上倒春寒那天气,孙女就没挺住大病成那样,差点没捱过去,多亏是佛祖保佑呢。

  宋秋也想起原身这小身板确实是有些不太好的,冬日怕冷,总要生场病。

  但今年是她来了,穿得暖和,吃得好,这身体啊,早就补起来了。

  她就是觉得冷而已,其他的可啥都没有,今年一定不会生病,叫奶再担心的。

  “我穿得多呢,今儿还多加了件夹袄。”宋秋说着,凑到灶边掀了一角衣摆给老袁氏看她里头的夹袄。

  老袁氏看着,也就放了心。

  今儿这冷的,心口都是冷的,宋秋就想喝碗热乎乎的面疙瘩暖和暖和,快速洗漱好,从碗柜里拿出半袋白面来,倒了差不多的在陶盆里,就开始用温水调和面。

  想着张杨也在家,便多倒了不少面的,一起搅和了,用猪油炒了汤底,煮出满满一锅子面疙瘩来,再丢进一筲箕鲜翠欲滴的豌豆尖烫熟,撒上一把清油油的葱花出锅,顿时,香味扑鼻。

  用陶盆装了一盆,就叫阿灵端着给张家那边送去。

  苗氏正好也在弄早饭的,刚准备用张杨昨儿买回来的白面摊饼子的,见阿灵送了一大盆面疙瘩来,也就停了手。

  接过去笑着出来跟宋秋这边吆喝着道了谢,便忙端进上房去。

  天冷,多晾一会儿都怕冷了。

  张杨起了床钻进上房里,听说是阿秋煮的面疙瘩,当下就忙从苗氏手里接过一大碗来,蹲在火盆边吭哧吭哧的大口喝起来。

  吃了早饭,张梨花和阿灵结伴一起出村往客栈去。

  宋秋抱了钱匣子也要和老袁氏一起往作坊去,今儿该给作坊做工的发工钱了。

  关了院门,张杨正好也出来,老袁氏笑着招呼他,“阿杨这是上哪儿去?”

  “我往程家庄走一趟!”张杨笑着答。

  “好咧!去了见着你爹娘了替我问句好。”老袁氏一听就知道是要去做什么,忙道。

  张杨点头应了,又看了宋秋一眼,跟着两人一起下了缓坡,才分开往村外去。

  老袁氏看着人走远,扭头看了看孙女,嘴里叹道:“这小子,出去跑了几趟的,这眼看着更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