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多少艰辛,又牺牲了多少先辈,

    氏在一开始是一种特殊荣耀,每一个“氏”的诞生,其实只说明了一点,诸夏又增加了哪一片生存空间;后面有了成体制的制度,才导致“氏”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也就是官职。

    孙武的那个说法成立。

    楚国是春秋时代灭国最多的一个国家,本着“存亡续绝”的理念,没有做斩草除根的操作,各个被灭的诸侯后裔肯定会成为楚国的一员,并且还是作为特权阶层。

    他们在楚国公族强势的时候,不可避免要成为楚国的羽翼,为了楚国的强盛添砖加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养国公族后裔养由基,他的“中华第一神箭手”称号可不是吹嘘出来,完全是在楚国与各个诸侯国的战争用敌将小命达成的成就,可见为楚国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

    恰恰也是楚国灭掉的国家太多,那些被灭国家的后裔在楚国内部站稳脚跟,一旦楚国的公族不是那么强势,他们难免就会成为楚国内部的隐患。

    只是,楚国封君为患的锅需要屈氏、景氏和昭氏来背,作为楚国公族的他们率先搞“圈地自萌”那一套,其余贵族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智瑶现在最为重视的问题就一个,问道:“如此说来,楚公族与地方封君再次团结?”

    一个问题,问得众臣面面相觑。

    不怕事的孙武笑着说道:“已有灭国之危,便是矛盾太大,何人愿做亡国之民。”

    智瑶压根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意思。

    智徐吾不满地瞪了一眼孙武,再说道:“古有‘病入膏肓’之论,如今楚国正如此论,公族与地方封君早已是无药石可救。”

    话不能那么说。

    他们既然在朝会上进行讨论,证明还是有很大的忌惮心理,并且不得不去重视。

    楚国这一波爆发出来的能量超乎想象!

    那可是五十万大军,不是随便哪一个国家能拿得出来,首先就会让原国惊诧。

    能集结出五十万大军,代表楚国还能供应大军所需的后勤,其中包括武器装备以及粮食。

    司马穰苴就很感概地低声呢喃道:“楚国之盛,远超列国。”

    曾经的齐国有人口约一百八十万,国家还显得极其富裕,打“艾陵之战”调集十万大军都显得吃力。这就是齐国在体制上比不过楚国的一种体现。

    事实是什么?比动员机制的话,整个中原也就曾经的晋国跟楚国并持,其他诸侯国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如。

    在晋国和楚国动不动就出兵十余万的时代,其他诸侯国能拉出五万大军都算足够出色,齐国还是除了晋国和晋国之外第一个拉出十万大军的诸侯国。

    台狐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权衡是现在说出来,还是等一会私下禀告智瑶知晓,想了想还会是开口说道:“臣听闻项氏与公族交恶,乃是为一墨氏。此墨氏乃是旧宋贵族,在‘商丘之战’前效力,制作诸多器械,已为楚王宁所得。”

    智瑶就觉得灭掉宋国一战缺了点什么!

    以前没有墨氏,墨翟重新振作家族才有一个墨氏,他有另外一个称号叫墨子。

    这也怪智瑶给原国加强得太过份,以至于墨翟在“商丘之战”没有发挥的余地,大部分制作出来的器械没有发挥就被摧毁,少量发挥了的器械并没有给原军造成太大伤亡,导致各级军官并没有太当回事。

    说起来就是原国的统兵将校飘了,真切认为原国已经当世无敌,碰上一些小状况很难起到重视心理。

    没有太当一回事,怎么可能慎重其事的上报?智瑶坐的位置太高,一旦下面没有汇报,事先没有相关线索就很难去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墨子投奔了楚国?”智瑶突然发现一些‘时间线’被某种程度的修正了。

    历史上是公输班被楚惠王邀请到楚国,随后楚军入侵宋国,战争期间公输班与墨翟在器械上产生了很精彩的较量。

    现在是怎么回事?变成墨翟投奔楚国,再被楚王宁所重视,公输班与墨翟的较量要发生在原军与楚军的交战之中?

    智瑶作为一国之君很是不应该,可是仍旧对公输班和墨翟的较量仍旧出现了期待感。

    “不对!”智瑶想起了一些事情。

    在灭宋之战的过程中,智开就请求公输班的支援,只不过当时智开并没有提到墨氏。

    那么多少算是公输班与墨翟已经发生过交锋,碍于原国在各方各面碾压宋国,导致交锋在完全不公平的情况下分出胜负,不是公输班胜,纯粹是原国用国力的优势碾压了宋国。>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