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实,可是八百里加急的军事塘报,大奉立国六百载,从未出错。毕竟这是要杀头的大罪,容不得出错。

  元景帝默默的看着这一幕,无喜无悲。

  等了许久许久,直到大殿内喧哗声平息,他才表情沉痛的道:“众卿,此事,如何是好?”

  依旧是王首辅回应,他语气强硬,掷地有声:

  “臣觉得,应该调集各州人马,以举国之兵力,挥师东北,联合妖蛮,一举荡平巫神教。”

  元景帝叹息道:“大奉已损失近十万人马,那都是朕的子民,朕的孩子,王爱卿,你让朕如何再忍心开启战事?”

  “陛下!”

  王首辅拔高声音,情绪激动的道:

  “据塘报所示,魏渊已经攻陷靖山城,巫神教损失惨烈,总坛高手折损近七成。炎国被大军凿穿腹地,兵临城下,如今那些难啃的城池,已经被魏渊打下来。

  “靖国在北方征战数月,损失惨重,又有北方妖蛮牵制。目前兵力保存尚算完整的只有康国。此时再打一场,百年之内,大奉子孙再无巫神教之患。”

  他的建议,赢得了部分勋贵和武将的赞同。

  魏渊拼光了巫神教的国力,攻陷总坛,阻碍大奉军队的炎过险关不复存在。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王爱卿......”

  元景帝摆摆手,语重心长的道:“穷兵黩武了啊。”

  王首辅望着高居龙椅的皇帝,张了张嘴,黯然的退了回去。

  他这一退,历史车轮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后世之人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分析了大奉和巫神教的国力,对比了双方的损失后,一致认为此时的大奉,若是能狠下心来,拼上未来十几年的国力,出征巫神教。

  那么巫神教这个雄踞东北六万里河山数千年的庞然大物,将轰然坍塌,再难起势。

  无数后世之人扼腕叹息。

  至于那位捐躯在靖山城的青衣军神,史书中的评价是:为中原续了一口气。

  元景帝不再看退回队伍的王首辅,转而扫视群臣,“诸公觉得,此事如何善后?”

  兵部尚书出列,作揖道:

  “臣认为,应当从与襄荆豫三州相邻的各州抽调两万兵力,陈兵边界,撤回的残部亦留在三州边境,以防巫神教的反扑。

  “另外,魏公既已捐躯,陛下还得另派一位统军之人过去。”

  元景帝看了他一眼,见他没有继续下去,便颔首道:“陈爱卿所言甚是。”

  这时,兵部侍郎秦元道出列,道:“陛下若是主和,那就该尽早商议相关事宜,确认派往东北的和谈使者。”

  兵部侍郎秦元道是坚定不移的帝派,与被贬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袁雄穿同一条裤子,两人是帝派的核心人物。

  作为魏党的兵部尚书,恶狠狠的瞪了一眼秦元道。

  他刻意不提和谈,是内心里,还存了与巫神教一战,为魏渊报仇的心思。

  元景帝缓缓点头:“善。”

  秦元道归位后,户部尚书紧跟着出列,道:“士卒的抚恤,该如何定夺?”

  此言一出,殿内陷入死寂。

  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话。

  元景帝缓缓道:“诸卿意向如何?”

  连问三次,无人应对。

  元景帝又把目光望向袁雄,这位皇帝的忠心“扈从”,目光闪躲,不言不语。

  抚恤金这件事,涉及到的事很大,非常大。

  按照大奉律法规定,步兵阵亡,给予家人三年全额军饷36石米,折算成银子,就是18两。而后终身,月给3—6斗米。

  骑兵阵亡,给72石米,折算成银子是36两,而后终身,月给6—10斗米。

  依次往上,不同兵种,不同官职,给的抚恤金都不同,都严格的规章制度。

  此外,还有一条规则,也是让朝堂诸公陷入死寂的原因:

  战败,抚恤减半!

  户部尚书提出抚恤金的问题,抚恤金只是表面,背后牵扯的,真正让诸公投鼠忌器的,是为这场战役定性。

  此战,是胜,还是败?

  沉默中,王首辅出列,沉痛道:“魏渊攻陷巫神教总坛,开大奉历史之先河,此战,是我大奉大获全胜。”

  当场,有人响应,有人沉思,有人悲恸。

  元景帝缓缓点头,却没有回应王首辅,而是道:

  “朕有些乏了,此事事关重大,明日再议。”

  老太监高声道:“退朝!”

  ...........

  “砰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