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只两个人的谭元裳来到医馆门前的大街上,抬头看了看。

  “仁济堂!”

  再看向堂内,里面的人还不少,有的买药有的看病,得有十几人。

  船队经过大通河,在登州港暂时停歇,谭元裳便借机来城里了,其实先前他都已经去过一趟月州了。

  这医馆的名气在登州自然是有的,但是出了登州却名声不显,毕竟各类医馆药铺太多了,很多名字也比较雷同,但是医馆中的一位大夫,却有很大名头。

  甚至可以说如今大庸上下就没有多少医者不知道他的名字的,甚至是外邦仰慕大庸文化和医学的人也知道他,那便是胡匡明。

  《奇疫论》一书可谓是既有自身体悟的独到之处,是古来集瘟疫治疗的大成之作,不但涉及医学也涉及管控,为学医者必看书录之一。

  书中将史上一些有关瘟疫的医学记述也收录其中,更是有岭东大疫的宝贵经验,随着胡匡明经验和医术的不断增强,其后又出诸多补充版本,也将其他一些疫症加入。

  所以胡匡明在天下医者心中地位颇高。

  谭元裳进入堂内,如他这般气质和衣着的人,当然是立刻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一名小伙计马上上前询问道。

  “几位客官要抓药还是看病?”

  旁边人正想说话,谭元裳抬手阻拦,向着柜台后的人拱手行礼。

  “这位小先生,在下姓谭,求见胡老先生,不知他在否?”

  小伙计微微皱眉。

  “想见胡大夫的人每天不得有个百十来个啊,他来的时候自然能见着了。”

  不过柜台后的一个老人却心头一动,替人称药的间隙就多看了来者几眼,在那边询问了一句。

  “可是承天府谭氏的那个谭?”

  谭元裳看向他点了点头。

  “正是!”

  一听到这,老人脸上立刻换了颜色,也带出几分笑容,甚至堂中很多人也都再次侧目,有人更是面露惊色忍不住出声。

  “谭记商号的人?”“谭家人?”

  “那年送来救命船队的那家吧?”

  谭元裳笑而不语,这也是他喜欢岭东的一点,岭东人不忘本,也或许是那年大灾印象实在深刻,将整个岭东就凝聚一心。

  即便是在大庸军中,岭东兵也往往是最具战斗力的一批,深受招募处和各路军中将领的喜爱。

  “原来是谭氏族人,可是生了什么病?”

  柜台后的老人和颜悦色。

  “我倒也没什么病症,只是想要拜会一下胡老先生,同他聊一聊。”

  老人点点头。

  “阿翔,坐台抓药。”

  说着,老人就从柜台处出来。

  “请,我带伱去见师父!”

  “哦,有劳了!”

  谭元裳再行了一礼,随着老人进入内堂,其实根本不远,也就在仁济堂后面,只不过是买下了后方几户连成一片。

  经过了两个院子,谭元裳就见到了胡匡明,他正摆开架势,在那打着一套缓慢养生拳法。

  一见到谭元裳过来,胡匡明皱眉看了几眼,记忆上涌,隐约升起几分熟悉感,却想不起来这人是谁,只是这不凡气度,应该不是常人。

  “师父,这位是京师承天府谭家的人,特地来拜访您的,哦对了,您叫.”

  谭元裳笑着上前一步,恭敬拱手行礼。

  “谭元裳,见过胡老先生!”

  “谭公!”“谭公?”

  胡匡明和弟子一个恍然,一个惊愕。

  “人老了记性不好,老夫就说觉得眼熟,原来是谭公亲至,快,泡一壶好茶来!”

  “唉!”

  那老人匆匆走了,不过几步一回头,看了好几眼,这是谭元裳本人?看着也太不显老了!

  要知道谭元裳实际上应该是比师父胡匡明年纪还大的呀!

  胡匡明亲自去屋中搬椅子凳子,谭元裳也去帮忙,随后便在屋前坐了下来,很快茶水也到了,还配上了一些茶点。

  聊天免不了谈及当年岭东大灾的事情,到差不多了,谭元裳才提及真正来意。

  “胡老先生,谭希望您这次能随我一同回京!”

  胡匡明皱起眉头。

  “谭公,若是你家中有人生病,胡匡明力所能及自当施救,若是你要我和你回去当你家中私医,恕老夫不能答应啊。”

  谭元裳摇了摇头。

  “自然不是,谭某是希望老先生同我回京,替当今皇上看一看病”

  谭元裳语出惊人,不但是胡匡明,就连-->>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