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时间的罗列排序出来,一个一个去拍,最后一起剪辑。

  这一个冬天,他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拍摄。

  许鑫要过来看一下他们拍摄的东西,并且决定哪些保留,哪些待定,以及看下拍摄思路对不对。

  而他到的时候,看着这些熟悉的脸孔,发现娜扎并不在,于是纳闷的问了句:

  “娜扎呢?她没在?”

  “没。”

  叶君摇头:

  “去拍戏了,我们的拍摄计划是下个月初开始,她刚好有一部戏。这段时间赶紧去完成了……不过许导她已经把旁白给录好了,等着您看呢。”

  “旁白?”

  看着许鑫那带着几分疑惑的目光,叶君点点头:

  “对,我们在拍完之后,整理素材的时候发现……其实娜扎问问题的这种流程会显得有些突兀,所以我们在原定文案不变的基础上,改了一版。改由她做专业旁白,通过旁白里的叙述,涵盖住提问的问题,而这些老师傅们会在旁白中,穿插实拍的回答片段。这样显得更生动自然一些……我们现在有两版,一版还是按照原定的娜扎采访,一版是这个改版的旁白……”

  “那先看看带旁白的吧。”

  随着许鑫的话,叶君调整了一下幻灯片,播放了一个片段。

  很快,娜扎那干净的念白声响起:

  “传统的国画颜料,一般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两大类。《游春图》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山体则是用石青、石绿填色。山脚,用泥金晕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些矿物已经氧化变黑,有些矿物颜料或渗入绢中,或者胶质变性。很容易从绢上游离而出,怎么去黑,怎么固色,对修复者都是很大挑战。”

  字正腔圆的念白,听的许鑫微微点头。

  嗯,很舒服的节奏。

  不疾不徐,清晰圆润。

  不见什么特别明显的齿音,吞字,也没有特别浓的鼻腔,或者故作深沉。

  当然了,也没那种特别正式的,如同播音主持一般的播音腔调。

  她语气拿捏的特别好,不疾不徐,有种……和画面中这幅《游春图》特别搭配的暖意与珠玑。

  这丫头……也算是学成了啊。

  他眼里满是欣慰。

  自从《风声》之后,王治文“祖传”下来那套关于演员台词功底如何训练的“笨方法”,就一直沿袭在“双唯”的这些演员当中。

  旁白该怎么念。

  对话时该怎么说……这些流程从学校里系统化的学习,到一本接一本的杂志、、报纸的磨练……

  就这么说吧。

  目前,基本听不到有人吐槽肥仙儿、诗诗、或者娇娇、包子她们台词有多尬。

  别的不提,就说林莄新……都知道林狗私底下说话一股大碴子味,咋改都改不了。可他所有参演的影视剧中,配音的人基本都是他自己。

  私底下天天大碴粥不假,可电视上,永远听不到任何东北味儿。

  这都是被“王治文训练法”一点点水磨工夫给打出来的。

  其他人如此,娜扎亦如此。

  这旁白听的他觉得很舒服。

  而随着这段念白结束,另外一个声音说道:

  “加固的时候,一是成分,第二就是浓度……”

  随着这位头发稀少,身材微胖的老师傅坐在镜头前,通过一把折扇,一点点的给举例子,把“去黑”这一步到底该怎么做给表达出来,画面镜头再次切换到了《游春图》上面。

  先是娜扎的旁白,向观众解读为什么要给画作“去黑”,接着是这位老师傅解答理论,最后是画面中,那去黑前后对比下的《游春图》……

  还别说,单单就这一幕,看的许鑫就满意了。

  没错,《故宫》这纪录片要的就是这种风格。

  它并非是什么重意而不重形的高山流水……恰恰相反,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始终都是这些修复文物的老师傅们。

  通过一件件被他们复原的古董,来表达出他们精湛的手艺,与背后付出的辛苦。

  用纪录片这种客观的视角,结构出这一门手艺的传承,与天朝对于古董文物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这才是这个纪录片的核心思路。

  让更多的年轻人产生兴趣,解答他们对于如何修复文物的疑惑等等。

  原本许鑫还担心,这支年轻的团队哪怕在自己的指导下,做足了准备工作,第一次拍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跑偏难调。

  可……当这一幕片段看完之后,他心里却瞬间踏实了。

  不错。

  这纪录片的味儿就对了。

  就这么拍,没毛病。

  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