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170.得出来了(一万!)(3/8)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这也让这一版本的《燕京人》的热度无形之中拉高了许多。

  以前,话剧相对小众,都是一些热爱看的,懂怎么看,怎么品味话剧这种与电影表现方式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人来看。

  演员是为了锻炼演技。

  也有真心喜欢话剧的。

  但大多数演员来演话剧,其实也是因为得不到什么资源才来。

  但这种情况在人艺里面很少。

  人艺里的大腕很多,而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员”。

  所以,别人的话剧门可罗雀,但人艺的话剧虽然谈不上场场爆满,可受众依旧比较大。

  但杨蜜这条新闻的出现,直接把“受众较大”变成了“场场爆满”。

  第一天,因为新闻刚出来,还看不出来什么。毕竟当天还有不少谁谁谁的朋友来捧场的。

  整个首都剧场都坐满了很正常。

  但第二天开始,首都剧场里就忽然多了些……年轻面孔。

  就跟你去酒吧里经常能看到的一些人一样。

  对于一些老客而言,你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这些人绝对要么是第一次来,要么是很少来……

  浑身散发着那种格格不入的气质。

  一开始还纳闷这是看谁来的,可后面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那自发的呐喊,喊着“杨蜜”的名字的时候,这群人就明白了咋回事。

  这是……到话剧场追星来了?

  但不管怎么样,杨蜜通过自己的热度,让《燕京人》这部剧一下子走入了挺多人的视野。

  包括网络上那些看完回来的人嘴里的言论,什么:

  “第一次看话剧,感觉好有意思。”

  “和电影不同,现场演出……很新鲜。”

  “一开始觉得别扭,看不下去,但看习惯了之后,发现比电影的节奏更舒服一些,不知道为什么。”

  “感染力挺强的,刚开始还会觉得他们好尴尬,明明在舞台上,却弄的跟真的一样。后来沉浸到故事里后,就觉得不一样了……很棒的故事。”

  人艺出品的演出阵容,话剧宗师的剧本,扎扎实实的表里演出,通过这些刚加入的观众口中,一点点的传播开来。

  似乎……还真为了话剧的传播,做出来了一些贡献。

  而其中杨蜜那虽然不算惊艳,但却极为扎实的演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她。

  只不过略微遗憾。

  演出结束,使关系走门路进入后台采访的记者没从女孩嘴里问出什么东西来。

  当日亚洲电影大奖那一幕再次从她身上上演。

  只不过这次换了角度。

  一群不算出名,但戏极为扎实的演员们无人问津,长枪短炮从进屋里就对准了她,把她围在了中间。

  可和亚洲电影大奖那一幕又不同。

  这次,女孩很坚决的拒绝了回答任何《燕京人》演出之外的事情,甚至亲自为记者媒体们介绍后台的这些演员们,口称老师,希望大家多关注话剧本身,言辞坚决,任何问与话剧相关以外的问题,都是对这次演出的所有人的不尊重。

  记者们怎么想,她不知道。

  但至少在这次演出的人艺演员们心底,这小姑娘……

  懂事。

  ……

  “冷咖啡离开了杯垫,我忍住的情绪在很后面……”

  戛纳。

  当钢琴独奏与自己的歌声响起来时,周杰仑的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

  今天是展映的第一天。

  下午不到3点,周杰仑、桂伦镁、李平东、刘墨墨他们几个人就已经到了分配到的展映影院。

  但不是高调入场,而是做了一些伪装。

  戛纳是禁止电影放映时,相关剧组人员进入放映场内的。

  为的就是防止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观众对于影片的判断失衡。

  但却不禁止大家偷听偷看……

  反正只要你别被人发现就行。

  而周杰仑到的时候,一开始还在担心上座率。

  毕竟,上午,他们去看了一场《大象》的导演格斯·范·桑特的新作《迷幻公园》。

  一开始,周杰仑还觉得作为能让戛纳打破传统,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颁给一个人的导演作品,肯定受众非常多,人很多。结果却被打脸了。

  《迷幻公园》除了他们几个人外,全点映厅里,只有不到50人。

  再联系上对方的电影点映时间在上午这个时间段……

  刘墨墨给出了个结论,得到了李平东的认同。

  那就是……因为范桑特打破了戛纳的传统,所以遭受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