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一百四十二章 同仇敌忾,这个踢馆的家伙,一定不能放过!(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考着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的心情确实好多了。”

  有对比,才会有幸福。

  王浩的成果也是谱仪探测实验组的成果,他们大不了宣布实验完结,就可以转到下一个项目。

  国外的其他实验组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研究不止被证明没有任何意义,还没有任何成果可言,到时候,项目被撤资、暂停,就肯定会面临裁员等问题。

  上面的人还只是项目被卡断,失去大笔经费来源,下面的人会更惨。

  比如,一些参与项目的博士生,几年的努力被证明没意义,想毕业都变得不容易。

  相比来说,谱仪探测实验组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也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有些了解情况的人,忍不住暗暗祈祷,“最好是错的、一定是错的……”

  ……

  王浩给谱仪探测实验组提交了论文,就等待初审结果以及后续通知了。

  他也抽时间能放松一下,连续两个月甚至三个月,一直都在紧张的忙碌着。

  和张益方谈了一下后,王浩也想到了自己的研究,对于CP破坏实验组的影响。

  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一项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就干脆停下来不去做研究,而不是继续耗费大量经费,继续做没有意义的工作。

  科研学术也是存在竞争的,而且竞争非常激烈、残酷。

  比如,两个团队同样做一个方向的课题,其中一个团队率先完成,另一个团队几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有数学家想去证明一个数学猜想,结果完成证明之前,猜想被另外一个数学家证明了,情况几乎是一样的。

  王浩并不是处在竞争中,他只是去做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问题。

  其他人受影响也是没有办法的。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都过的非常安逸,就只是轻松的来上班,因为学期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课程全部都结束了,他就是坐在办公室里休闲。

  看着忙碌状态的张志强、罗大勇以及朱萍,在包括不断跑实验室的颜静,他感觉是成为了最悠闲的那一个。

  泡泡咖啡、看看电影,高校教师的工作是真舒心。

  但是,悠闲的生活很难持续太长时间。

  这天栾海平就找了过来,说起国内数学会议的问题,“你是要去参加数学会,对不对?你有关证明角谷猜想的数学方法,报告是在数学会议上做?”

  王浩点头。

  栾海平道,“到时候一起去,我去参加过两次,没什么意思,不过这次可能有意思。”

  “为什么?”

  “有个消息你可能不知道,是关于你自己的。”栾海平笑道,“你进了国内陈省身数学奖题名,这次很有机会啊。”

  王浩感兴趣的问道,“获奖的概率有多高?”

  “百分之五十吧。”栾海平道,“你的研究时间太短,好多成果没有纳入,但你的研究影响力很大,机会还是很大的,据说国内数学会里有院士力挺你。”

  王浩听着倒是觉得有意思,心里也有不小的期待。

  栾海平有些话没说。

  国内的数学奖项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华罗庚数学家,但华罗庚数学奖是颁发给五十岁以上的数学家,有一种终身成就的感觉。

  陈省身数学奖偏重于颁发给中青年数学家。

  但实际上,获奖的数学家大部分都在四十岁到五十岁,甚至已经超过了五十岁,也只能勉强归为中年数学家,二十多岁获奖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王浩获奖会引起很多争议,争议的不是他的成果,而是年纪。

  但是,学术领域就是这样的,有足够的成果,其他人就没话说,即便是对年龄有质疑的人,也不敢公开的说出来,也就只能在内部说一说。

  如果谁敢说一个有足够成果的年轻数学家,因为年轻就不足以获得奖项,被爆出来名声会臭大街的。

  这件事不是确定的,但王浩获奖的机会还是很大。

  和栾海平谈了一下数学会的事情后,王浩还没来得及消化,就收到了彭辉的消息。

  彭辉是邀请王浩一起去科学基金的材料科学部做报告。

  这个报告是专门针对超高压合金项目,王浩是项目贡献‘第二人’,甚至是‘第一人’,最好还是能去一趟。

  重大材料科学项目的评审,会审核项目成果、报告的同时,后续也会参考其他同类项目数据,来综合的进行比对研究。

  项目负责人和重要参与人,自然也要参与到报告以及比对工作中。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