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一百八十三章 评审陈建林,王浩:报告要么造假,要么有人提供数据(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的王浩,评审人数总计有十二人。

  会议还有研究院分管特定项目的人员参与,也包括一些行政相关的人员。

  当然也少不了两个主角,彭辉和陈建林。

  彭辉带着万益明来的;陈建林带的人也不多,只有徐宝生以及另一个研究员余勇。

  会议最开始就是王基铭做一个总结,“我们这个招标项目,针对的是强疲劳荷载环境用超强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这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招标的单位需要配合研究院的主方向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方向。”

  “横向资助经费,已经确定为七千三百万人民币,参与的机构分别是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研究实验室……”

  彭辉站起来挥了挥手。

  “以及东港大学的合金工程技术实验室。”

  陈建林也朝着其他人挥了挥手。

  “那么接下来项目会议就正式开始了,先请金属研究实验室的彭辉教授来做陈述。”

  彭辉手里拿着资料,站起来介绍道,“我们金属实验室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去年在β钛合金研究上,有了重大成果。”

  “针对现在的项目,我们有增强钢材强度的经验,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考虑投入更多精力在于疲劳钢材的研制……”

  他详细说了起来。

  会议室的人都听着,王浩并没有认真的听,他仔细看着手里的两份申请报告。

  丁宗权则在旁边帮忙做着解释,“金属实验室的优势主要在于,对于增强钢材强度上有经验。”

  “其实他们这种经验就足够了,项目只是配合研究院的主方向研究,有一定创新性就可以。”

  “但是陈建林拿出的报告,优势实在太明显了,他们在疲劳载荷上有经验,而且有一定实验基础数据支持。”

  “我们已经仔细论证过,那些数据都是真实的,这个研究主要就是增强钢材的高强度疲劳载荷。”

  “陈建林的申请报告内容,更加贴近项目需求,正常来讲,肯定是和他们进行合作。”

  “但主要是合金实验室的问题,数据也很难说,具体是不是他们做的实验也不清楚。”

  王浩看着两份申请报告,再加上丁宗权的解释,也明白过来了。

  强疲劳荷载环境用超强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武钢研究院接到的国家重点项目,并不独属于武钢集团所有。

  强疲劳荷载,也就是非常特殊的环境。

  比如,战斗机涡扇发动机内部。

  比如,大型飞机的支撑结构。

  再比如,航母、潜艇等军用舰船的抗压机构。

  等等。

  这些部分的钢材结构,需要适应高强度的疲劳载荷,好多人说国内的战斗机,支持飞行的时间短,原因就在于内部材料结构,抗载荷能力差。

  包括钛合金、钢材以及其他材料都一样。

  如果抗疲劳载荷的能力差,材料部件长时间运作就会出现损坏。

  所以项目的关键就在于‘增强疲劳载荷’,而不是‘增强钢材强度’。

  在钢材强度上来说,现有的强度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继续进行提升。

  当然,钢材强度上的提升研发经验,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某种钢材,抗疲劳载荷能力强,但强度相对差一些,也可以继续提升来增强。

  但是相对增强疲劳载荷来说,增强钢材强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王浩正理解着项目以及申请报告的时候,彭辉已经完成了发言,下一个就轮到了陈建林。

  陈建林开口也是介绍了合金实验室,随后道,“我们抗疲劳载荷的研究上很有经验。”

  “一些基础的实验都和这项研究相关。”

  “去年我们参与了超薄带项目研究,虽然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但主要是因为方向有问题,而不是我们的研究有问题。”

  现在他也知道了这件事。

  “即便如此,我们也在研究上有了很大进展,这个项目上来说,我们会配合研究院,继续在抗疲劳载荷的关键技术上进行探索。”

  “我们的优势在于……”

  陈建林的话音铿锵有力,听起来都让人感觉信心十足。

  王浩听着都不由得佩服起来,不说两份申请报告怎么样,陈建林说起话来确实更能让人相信。

  相比来说,彭辉的话音也很有力,但只是大嗓门而已。

  等陈建林做完了陈述以后,对外的正式会议就结束了。

  陈建林和彭辉一起走了出去。

  会议室里的人则开始了讨论,每个评审-->>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