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三百四十九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房之中查看文书出来,县衙外面已然是聚集起了各家各户的代表。

  李云泽拎了个马扎在大门前坐下,事情自然是有人去做。

  郑公佑高声招呼将宣武军麾下分田免税之事讲述出来,原本神色紧张的百姓们顿时欢呼雀跃。

  李云泽办事自然不会去区分城里人还是村里人,他向来都是一视同仁。

  村里人分了田地,那县城里的百姓们肯定也得有。

  至于他们是自己去种还是租出去收取租金,那就不管了。

  随即整个砀山县存放在衙门里的田契地契都被取了出来,就当着所有人的面一把火烧掉,然后随军书吏们当场给百姓们写新的。

  好处自然还有,免费提供的各种农具,以及按照人数发放的铜钱布帛与粮食。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县城内的百姓们都已然是对李云泽感恩戴德,甚至有人带头向着他行大礼,高呼圣人。

  等到众人情绪逐渐平缓,李云泽幽幽开口言道“今后大家就要好生过日子了,只不过之前那些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的泼皮无赖,还是要提前处置掉。尔等若有知晓其人藏身之处的,可以

  尽管抓来。验明正身的,一个人两贯钱。”

  两贯钱不敢说多,可也不算少了。

  之前泼皮无赖们横行无忌,大家之所以敢怒不敢言是因为无人撑腰。

  得罪了泼皮无赖就等于是得罪了他们的靠山。

  现在不一样了,宣武军节度使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靠山,那自然是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抱怨。

  都是本乡本土本县的,李云泽麾下甲士们不好找那些泼皮无赖的藏身之地,可当地百姓们却是一抓一个准。

  都没用一个时辰的功夫,百余躲藏起来的泼皮就被扔到了县衙门口。

  看他们鼻青脸肿的模样,很明显是恶有恶报了。

  自有军士与书吏上前,将其一一审问辨别真伪。

  若是有冤枉的,谁抓来的谁倒霉。

  没被冤枉的话,那就准备上路吧。

  李云泽对付这些城狐社鼠有活力团体的时候,绝对不是给他们关个二十多年养起来,甚至还能不断减刑早早出来那么轻松。

  按照做过的恶事进行区分,犯过重罪的,像是劫掠杀人抢劫拍花子xx女子等等,统统都是直接处置掉,省的留下来浪费粮食。

  若是小偷小摸,收取物业费,欺压良善什么的,则是发配去工地做工。

  矿产挖坑,修建官道,疏通河堤,新修水利什么都干。

  而且没有期限,直到做不了为止。

  这么一来,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是沉重负担的徭役,就能用这些人去顶上了,又是一项利民的举措。

  毕竟这帮人大都身强力壮,用来劳作至死最为合适不过。

  县城里的事情做完,留下退役的军士与随军书吏们将衙门重新搭建起来,李云泽带队开始深入乡村。

  秦汉以降,千年以来有个现象叫做皇权不下乡。

  皇权只能到县城,再往下就属于乡间。

  李云泽的应对办法也是一如既往,先是将百姓们集中起来,跟着就是分田分财货分农具等等。

  等到感恩戴德的百姓们有了信任,就开始进行调查。

  谁家仗着儿子多横行乡里的,谁家作恶却无人能管的,谁家欺压良善的等等等等。

  检举查实出来一个,直接拉走一家。

  罪大恶极的自然不必多说,拉到县衙去定罪处置掉。

  罪不至死的,那就是安排去各处工地继续做工赎罪。

  乡间三老什么的,也都是直接取消,换做从军中退役下来的军士做里正村长。

  村里要竖立字板,参加过军中学习培训班的军士们,每天都要向村民们宣读从县城送过来张贴的文书。

  县城那边也会定期来到各个村中,进行各方面的检查与组织工作。

  从以后,所有的里正村长的任命,都要上报到县衙,再由县衙上送到州衙门里做安排。

  再往后的话,等到哪天李云泽穿上了黄袍,他会将这些都划归到吏部做统一安排。

  再想要仗着家中儿子多就把持村子的事儿,绝对不允许出现。

  这才是真正的将触手深入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的将百姓们的力量集中起来。

  华夏的百姓们既淳朴又聪明,从来都不傻。

  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李云泽给他们发放永业田,又是免税又是免徭役的,这种好日子需要去守护。

  只有李节度一直能守护着他们,才能守护住自己得到的东西。

  所以-->>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