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叫康熙》 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人心冷暖(打滚求月票)(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p>

  这简直跟有病似的,大喜的日子,自己堵心不说,还叫旁人堵心。

  想着四阿哥不是个大度的,她就道:“爷既是劝旁人好好说话,自己呢?何苦在外头说这个,当弟弟的直接说到哥哥脸上,私下里劝诫不是更好?”

  九阿哥得意洋洋道:“爷就是故意的,看以后四哥还敢不敢没事儿就训人;八哥那里也该离爷远些了,要不假惺惺的,没意思的很!”

  舒舒听了,也就不说旁的,只道:“那有这一回就行了,爷到底是弟弟,不是哥哥,老这样说话显得爷不占理。”

  九阿哥点头道:“嗯,先这一回看看,反正爷发现了,爽快得很,往后爷就这么说话,跟哥哥们留心些,对外头可以随意,一来二去的,也就没人敢招爷了,他们要脸啊!”

  舒舒讪笑。

  终究是走向了“毒舌九”之路。

  挺好,毛病都摆在明处。

  坦坦荡荡的混账,就是最安全的。

  *

  等到四月初一,在宫里斋戒了三日的康熙往太庙亲谒行礼后,返回畅春园。

  早在三月二十的时候,就有礼部奏请,官员换了凉帽。

  女眷这里,也换了金首饰,换上玉石珍珠等。

  舒舒这里,正在准备程仪。

  这两年陆陆续续告病的大学士张英,万寿节后又上折子请辞,这已经是这两年的第三次请辞,皇上恩典,准以原官致仕。

  张家过两天要回桐城老家了。

  游宦京城三十来年,入阁拜相,达成文人最大成就。

  两子皆进士。

  其他儿孙也在举业。

  眼下才是张家发迹之始,要知道,张家的成就是“父子双双宰相,一门六代翰林”。

  可惜辉煌不是张廷瓒这个长子带来的,是现在还在翰林院学习满文的张廷玉带来的。

  张廷玉自己为相,四个儿子都是做到了京堂。

  原本舒舒还盼着福松跟张廷玉亲近亲近,眼下也熄了这个念头。

  上赶子不是买卖。

  就算晓得张廷玉是青史留名的名臣,可福松也没有求到他的地方。

  舒舒帮亲不帮理,既是张廷玉对福松不亲近,她也懒得搭理张廷玉了。

  张家这样的人家,就算不富裕,也不好直接送银封。

  舒舒就从宫绸中挑了四匹深色的,适合张夫人的;四匹浅色的,适合张家三姑娘的。

  另有人参两匣、高丽参两匣、鹿茸两匣、虎骨两匣。

  张英夫妇年过花甲,已经是需要滋补的年纪。

  宋版书两匣。

  还有荷包五对,每对两枚五两重的金如意。

  整理好礼单,舒舒就吩咐人叫了福松过来,道:“明天你代我走一趟吧!”

  福松看着礼单,道:“大姐破费了。”

  要不是因为他跟张三姑娘定亲的缘故,皇子府不用出这么厚的程仪。

  舒舒道:“张姑娘既随父母回乡,说了什么时候回来没有?”

  桐城距离京城两千多里地,往返就要半年。

  舒舒本以为张家会将三姑娘留京待嫁,没想到会带回老家。

  张家姑娘今年及笄,出嫁是早了些,可要是回乡待上两、三年,也有些耽搁福松。

  福松十八了,到了成家的年岁。

  为什么大家子弟,出精了身边就要给两个丫头服侍,也是担心不成家,没有女眷,被外头的人勾坏了。

  舒舒相信福松的操守,不至于此。

  可是张家真要将婚拖久了,她也不高兴。

  至于觉罗氏那里,也不会委屈福松,多半会安排丫头。

  福松点头道:“张夫人明年春天打发三姑娘跟张三爷一起进京。”

  舒舒明白过来,道:“明年乡试之年,张三爷要下场了,倒是正好……”

  婚期在乡试后,福松十九,张姑娘十六,年岁也合适。

  张家这几个儿子,都是史书有名的人物,成就不如张廷玉,舒舒也记得不大真,可却记得“五子皆进士”这一句话。

  这说的就是张英的五个儿子。

  张英总共有六子,一子夭折,剩下的五个都是进士。

  舒舒看着福松,生出愿景来。

  福松聪慧,张家三姑娘也是个爱读书的,两人的儿孙要是染了张家的文气,往后也都进士,那往后这一支也就有了奔头。

  福松则道:“张家的藏书,会先搬到张大人处,到时候我给姐姐借孤本来……”

  舒舒听了,很是意外-->>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