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方,庄稼还不知会如何。

  康熙想着李光地递的直隶雨水折子,从立春以后,只下过两场小雨,地皮都没有润透。

  今年直隶大旱,不可避免。

  想要稳定百姓生计,就要扩大水田的水量,多多打井。

  直隶无雨,江南又雨水多。

  江苏从清明节后至今,下了十几场雨,长江恐有汛情。

  康熙面上多了几分忧色。

  九阿哥见状,就安静下来。

  这靠天吃饭,可不是要发愁。

  雨多了不行,雨少了也不行。

  可大清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年报到朝廷的水灾、旱灾、蝗灾、疫灾等,总要几十件。

  这操心不过来。

  只要官仓的粮食预备的足足的,这天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就是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九阿哥想着通州仓跟京仓,都有人敢伸手,就晓得地方上的粮仓这“鼠吃虫蛀”也是少不了的。

  他忍不住开口道:“汗阿玛,这容易干旱跟水涝的地方,该多推广玉米,到时候直接收到官仓,不在市面流通,这粮食也就能攒下了,即便不好吃,可真要需要赈济的时候,总比陈谷子强!”

  康熙望向九阿哥。

  九阿哥在户部一年,都晓得官仓弊端,康熙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自然也晓得这个。

  他望向九阿哥,若有所思。

  九阿哥想要的就是大清安稳,大清安稳了,他这个皇子才安稳。

  要真是天灾人祸,逼得百姓造反,那后续还不知如何。

  他说了这一句,就不再说了。

  四阿哥试种过玉米,也晓得了玉米比高粱谷子更高产。

  只是之前种子数量有限,如今只在盛京与大凌河的官庄种了玉米。

  京畿就只有香河县种了。

  至于其他省份,还没有开始试种。

  九阿哥是个急性子,觉得这粮种推广太慢了。

  不过他也就是心中嘀咕两句,并不多言。

  不是他的差事,他不操那个心。

  父子两人看完御稻园,原路返回。

  等到小东门下马后,九阿哥直接跟康熙进了园子。

  康熙没有回清溪书屋,而是跟九阿哥一起踱步往回春墅来了。

  之前九阿哥就传话要接弟弟出去,宜妃这里已经叫人收拾好了行李铺盖跟两套换洗衣裳。

  现下,她正想着安排几个人跟十八阿哥出去。

  阿哥所屋子不多,人多了住不下。

  要不要晚上回来住,那样也省的阿哥所腾屋子。

  听到外头动静,晓得圣驾来了,宜妃忙出迎。

  “臣妾给皇上请安……”

  康熙亲自扶了,帝妃到屋子里入坐,道:“老五跟老九这些日子就在庄子上使劲了,咱们听听他们都预备了什么。”

  九阿哥跟上,眼见着康熙没有赐座的意思,就直接拉了个圆凳坐了。

  宜妃瞥了九阿哥一眼,道:“小十八念叨着呢,说要跟大格格去抓鸡,这几日看着湖里的鸳鸯还问呢,它们怎么老在水里,不往岸上来。”

  “哈哈……”

  康熙听了这稚言稚语,不由大笑,道:“大格格是个活泼孩子,倒是随了她阿玛,小十八多跟侄儿侄女亲近,以后也有了小伙伴儿。”

  宜妃笑道:“大格格嘴甜会哄人,老九小时候嘴可没有那样巧。”

  九阿哥在旁,不乐意道:“娘娘真是的,儿子小时候嘴巴也不笨啊,能说着呢!”

  宜妃轻哼道:“是能说,就爱跟人怼着说,气得人心肝疼。”

  九阿哥:“……”

  没有什么印象了。

  自己在翊坤宫的时候气过娘娘?

  去上书房之前的记忆都零零散散的,去上书房后,自己一年到头只往翊坤宫去三回。

  康熙看着九阿哥道:“说说吧,又是蒙古包,又是戏班子的,还预备了什么,你们哥俩在吃喝玩乐上倒是不惫懒了。”

  九阿哥笑道:“现下说了,就没意思了,如今不冷不热的,要不汗阿玛跟娘娘也尽尽孝,明儿奉皇祖母同去?”

  康熙摇头道:“不去,你们好好侍奉太后。”

  圣驾出行,兴师动众,也喧宾夺主。

  想到这里,康熙觉得九阿哥这个儿子,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知晓避让。

  五阿哥因家事的缘故,累及太后跟着操心,本就羞愧难安。

  这回操持一次,也能-->>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