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贾珩:大道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人事几经变动,柳政也担心再次引起政潮。

  齐昆道:“让人知会一声吧,只是此事……终究要看卫王是如何做想。”

  如果当真是弃儒从墨,那么只怕不仅是都察院、翰林院、六科这等清贵衙门,如吏部尚书姚舆等人都要站出来反对。

  就在这时,一个内阁小吏快步而来,禀告说道:“阁老,林阁老来了。”

  说话之间,可见林如海身穿一袭青色斑斓士子长袍,云髻以一根木簪子绾起,从殿外快步而来,那张白净、儒雅的面容上,满是凝重之色。

  齐昆迎将上去,唤道:“林阁老。”

  林如海道:“元辅,先前,我已经知会翰林院,思研恩科考试的试题,只是最近京中似起了一阵舆论风波?”

  齐昆道:“林阁老,还是京中提及卫王重墨学工匠之学,而轻视圣贤之道,京中士林为此议论纷纷。”

  林如海儒雅面容上现出思索之色,说道:“方才卫王派人提议,今岁恩科之外,另设明算、明经、明工、明理诸科,同科取士,同时在进士科中,附加策论一卷,以选拔实务之才。”

  齐昆闻听此言,心头一惊,问道:“卫王要改革科举之制?”

  “并非改革,只是崇尚古人。”林如海道:“卫王之意,自隋唐之时,除进士之外,就有诸科待考,如今不过是综学唐宋之制,重新启用诸科,使科举之试更为周备详细。”

  齐昆神情淡漠,蚕眉之下,眸光闪烁之时,也不知在想着什么,道:“如此一来,只怕京城风声愈急,争执之声更为嘈杂。”

  原本现在的士林就担心卫王重墨家之学而轻儒教,不想,卫王更是在关乎大家切身利益上的科举之事上大动手脚。

  林如海凝眸看向齐昆,道:“我正是有此担忧,这几天,邸报上就会登载科举之试的内容,以供考生提前准备应对。”

  齐昆点了点头,面无表情,说道:“既然林阁老无碍,那就照此办理即可。”

  林如海道:“元辅,山东方面,第一批前往关外的移民百姓已经出发,由地方官府派出差役、兵丁沿途护送,以防遇袭。”

  齐昆想了想,说道:“关外移民实边,要谨防移民和本土百姓殴斗。”

  林如海说道:“元辅放心,下官已经交代给出关的官吏,沿途护送,到了辽东之后,依族群、村寨划定居所,同时,拣选军卒护送,弹压不法。”

  齐昆点了点头,温声道:“辽东之地,地广人稀,尤其冬日格外苦寒,我大汉百姓未曾经历过这等气候,只怕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才是。”

  林如海说道:“元辅勿忧,户部方面已有相关考量,对前往关外开垦的百姓,每户给绵五十斤,羊毛十斤,用以帮助百姓在辽东立足。”

  齐昆惊讶了下,说道:“每户五十斤?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户部可能支应得了?”

  林如海沉声道:“朝廷大政方针,糜费再多也在所不惜,户部方面,因为青海、西北等地有不少羊毛进贡,府库堆积如山,倒不用担心物资供应不足,此外,攻灭辽东女真之后,同样有大批貂裘闲置于府库之中,可以视情况发放给山东等地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棉花此刻尚未引入中国,但贾珩已经派锦衣府卫通过海贸去寻找棉种。

  齐昆说道:“头三年,辽东开垦的局势,仍是艰难了一些。”

  “万事开头难。”林如海感慨了一句,说道:“不过等一切步入正轨,也就是一片平原坦途。”

  齐昆点了点头,并未再说其他。

  ……

  ……

  神京,宁国府,书房之中——

  贾珩与陈潇相对而坐,这会儿,丫鬟近得前来,奉送上一杯香茗,然后徐徐而退。

  贾珩端起茶盅,轻轻抿了一口,问道:“锦衣府那边儿怎么说,有没有提及江南士绅最近在忙什么?”

  “锦衣府那边儿的飞鸽传书说,郝家背后的是南省的那些宗室和国戚。”陈潇朗声道。

  贾珩闻听此言,那张刚毅、沉静的脸上,顿时涌动起阵阵冷冽之色,道:“彼等,对我不满已久。”

  江南的那些前朝国戚,肯定要寻机清理,否则等他将来更进一步之时,就可能联络了江南士绅,在江南之地燃起熊熊战火。

  陈潇低声说道:“你可听到最近,京中出现一股舆论风潮。”

  贾珩问道:“什么舆论风潮?”

  陈潇凝眸看向那蟒服青年,道:“有人说你重视墨家等杂学,而轻视儒学,实在是近小人而远君子。”

  贾珩点了点头,面上不由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道:“这是已经出现学派纷争的苗头了。”

  随着他扛起科教兴国的大旗,那么势必会引起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仇视。

  这是儒-->>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