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04章、既赢了又输了,浑身难受!(为盟主SP宝儿姐加更2/2)(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而守礼、明理。若只知克己、灭人欲,不得致知之法,岂非固守原地,天下士人、百姓尽皆浑浑噩噩、不图精进?”

  刻意对心学了解更多一点的朱厚熜听懂了:你理学只求下限,天下人守规矩别捣乱,但这样一来不就会越来越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我说可以兼行,就是你管下限,我来尝试拔高上限。

  这杨廷和如何能忍:现在争的就是那些上限的问题!

  谁决定了大明的上限?士人啊!哦陛下你先把刀放下,你尊儒,你也是自己人。

  继续……你心学来负责拔高上限的部分,就是让让士人舍弃泛观博览这条更稳妥但更难的道路,选择你“我心即理”、“有知即行”、“行后渐成”的捷径路子,放任自己可能不正确的“知”?

  良知哪有那么好致?看人的!

  但好借口啊!捷径嘛,谁不愿走?

  你的队伍越来越大,将来是不是就把负责下限的天理标准、教化众生的礼法改一改?

  他立刻继续反驳:“天下百姓能循礼法各齐其家,则治国平天下皆有德才者为己任。士农工商各处其位,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圣天子统御四海,次谓之天下太平。寒窗苦读明致知之难,取其英才而用之;为官处事知人欲之危,选其德者而拔擢之。如此众正盈朝,方能诚意致知,守土安民,渐开大同盛世。非不图精进,乃大道徐行。纵如操练有素之精兵,军行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争利者军半至,可见急行之险。治大国如烹小鲜,伯安不可不知也!”

  说到底一个字:稳!

  而你那方法不稳。

  我们现在这一套,不求百姓发挥巨大作用,别添乱就好。发展国家、拔高上限的事情士人来做。而且负责治国平天下的文武百官,那也不是胡乱来的,要先经过科举层层关卡看他的才华,又经过官场层层品级提拔德行好的。

  才能德行都兼顾了,这样朝堂上就都是“心正”的官员。只有这些人,才有致知明道的希望。

  你光叫嚣着致良知就可人人成圣管什么用?管理和选拔体系呢?

  朱厚熜目瞪口呆:脸皮真厚啊!刑部大堂里“水至清则无鱼”的言论呢?现在朝堂上的文臣都是你说的这种方法提拔上来的吧,众正盈朝?

  他隐隐觉得杨廷和这番话给他甩了一口锅:制度是好的,现在就是皇帝表面上遵循礼法制度,但实际上乱来,这才导致了朝廷“奸佞”难绝,百般掣肘。

  王守仁面对杨廷和的这一通反驳,只是摇了摇头:“予自知稳妥之重。致良知之法,于百姓是教化,于士子是志向,于百官方为致知之方法。以百官之德才,自可明辨格物致知与致良知之优劣。予之所倡,乃是泛观博览之外亦须肯行、敢行、行而后自省,知行合一。知而不敢行,以为非良知,不可也;行而不日进,以道阻且长便懈怠,亦不可也。心学理学殊途同归,皆欲明天理而致知。其他不论,致良知之法且为臂助,阁老百官之首,亦愿百官日进日新、学问渐精、贤而希圣否?”

  杨廷和张了张嘴,却一时没想好这一点怎么反驳。

  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地位摆得这么低,说致良知之法只是一个臂助?

  这方法我不是让老百姓和没出仕的普通人去乱用的,就是让你已经选拔出来的德才兼备、心正之官去用的。

  你作为百官之首,不会拒绝这些“贤者”往“圣贤”的道路上走得稍微快一点吧?不希望他们有时候拿“未致知”当借口怠政推脱不敢做事吧?

  有大志向的皇帝还在这看着呢。

  我就是提供每天更进一小步的一个小技巧而已,不是要掀翻你们理学的堂堂大道。

  别说什么精兵日行五十里都要掉队一半了。

  咱先比一个都不掉队的速度快上微微那么一瞬行不行?

  杨廷和眼角的余光瞥到了皇帝嘴角的笑意,这时候终于明白了王守仁的策略。

  面对本就是正统的理学,面对杨廷和,他不输就是赢。

  哪怕被杨廷和辩得为难了,摆出边缘末学的可怜姿态,举出自己的一个小小优点,弱弱地伸出来试探一下也算赢。

  怪不得他始终不争心到底就是不是理,只谈他这个致良知的小方法,而且把适用范围完全局限于理学的框架内。

  就一个小技巧,试试呗?没有额外成本。

  这也是他王守仁和心学的日进日新:影响力每天大一点点就行。

  这就是知行合一吗?

  朱厚熜觉得可以了,王守仁竟是扮猪不吃虎。人畜无害地在这溜达一圈,但确实只用活下来就算成功。

  “听二位先生一辩,胜读十年书。看来,致良知之法也确实不无可取之处,于学问有裨益之效。二位先生受累了,请吃酒。”

  皇帝的声音传出,代表着辩论结束,皇帝已经不对那个-->>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