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37章、国本大事(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道:“过继嘛,总要嫡母生母将来不因此产生纷争才行。原本是想着亲上加亲的,后来才知皇嫂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魏国公,一个嫁给了寿宁侯之子。”

  夏氏见他是真的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由得心里有些感动。

  如果是真的纳她妹妹为妃生个孩子出来过继到她名下,那之后还有一个姨母身份,是可以走动的。

  但张太后却不这么觉得,皇帝话里是在暗示张家现在凭借联姻,既在宫里有太后、皇后的关系,又在宫外有顶级勋臣的关系吗?

  她现在已经知道,她的脑子比这个皇帝差多了,因此就没接话,静静听皇帝想说什么。

  “朕当日虽提出两全之法,然其后诸臣又多有劝谏,以为若将来安排不当,恐会有大纷争。”朱厚熜叹了一口气,“如今皇兄丧仪已毕,朕这些时日也在琢磨此事。今日在此巧遇,朕想征求一下伯母与皇嫂的意见。”

  “……陛下之意如何,还请示下。”张太后打起十二分精神看着他。

  “第一个方法,要等。”朱厚熜对夏氏微笑了一下,“明年选秀大婚后,若以嫡子或长子过继,恐怕群臣谏止。因此,只怕至少是三子、四子甚至更靠后了。”

  想着皇家子嗣之难,夏氏脸色微微一白。莫说生下来就是皇子,真要个个都不夭折,第三、第四个皇子只怕也是数年后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现在就从小宗择幼子继嗣。”朱厚熜看向了张太后,“查查宗人府中宗亲名册,议定合适的孩子,把仪礼办了,名分也就定了下来。这个法子快,但过继之后恐怕就要提前册封亲王,尽快建藩就藩。”

  朱厚熜说完就看着她们。

  张太后勉强笑了笑:“这件事,我与庄肃皇后也商议过。终究还是要封王就藩的,都是朱家血脉,确不宜再为陛下平添烦忧。”

  “如此说来,伯母和皇嫂都觉得第二个法子更好?”

  张太后意味深长地说道:“陛下当日谢笺到后,蒋大学士便曾言明其中隐患。以陛下骨血相继,将来只怕始终还是会起纷争,这样也好。”

  朱厚熜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每天还跑过去问候也让张太后越来越受不了。

  她已经不再是这个皇宫里地位最高的女人,因此这宫墙也就越来越像牢墙了。

  “既然如此,朕便交待下去,开始筹办此事吧。”朱厚熜笑起来,“先找好人选,再商议于何处建藩。”

  又闲聊了几句,朱厚熜开始往回走。

  他知道对杨廷和是不能过多猜疑的,那会形成恶性循环。历史上杨廷和虽然曾和宁王有些来往,但后来被嘉靖用大礼议折腾得致仕、儿子都被流放了,也不曾再筹谋什么。

  两广之事,只是杨廷和最后一搏,想要朱厚熜看看大明地方的实际状况。

  但因为朱厚熜对海洋的重视,因为现在一些暗中黑手的引导,这件事毕竟还是产生了连锁反应。

  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王佐查到的寿宁侯张鹤龄的师爷管家:方沐贤。

  张家的生意,张家如今的许多决策,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现在,张家除了徐鹏举,除了朱厚照的国丈夏家,后来还与前任阁臣李东阳成了姻亲。

  如果朱厚熜没记错,将来张家还会和孔家结为姻亲,张延龄的女儿嫁给了下一代衍圣公。这个衍圣公的母亲,却是李东阳的女儿。

  曾弹劾张氏兄弟的李东阳,却对这桩婚事没意见?

  以张家兄弟的脑子,岂能有这样大的格局?以他们的国戚身份,又岂能让李东阳和孔家这样的文坛大咖与之结下如此级别的关系?

  而这个方沐贤,在王佐的多方查访下,竟然似乎与当年的方孝孺有一些若有若无的关系。

  偏偏最近,祝枝山早已写成数年的《野记》还是在江南被越来越多人议论。其中的主角,不就有“藩王继统”的朱棣吗?

  回到了乾清宫,朱厚熜远远望着南面。

  文渊阁里的六个人,全都慑服于他的“英明神武”之中了吗?

  更远的东南,是哪些人有不可言说的心思,又或者被某些人利用了?

  从藩王宗亲中选择一个人作为朱厚照的继子,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

  “叫张镗来。”

  ……

  东缉事厂改成了内察事厂,杨廷和他们之所以同意的原因在于一个重大变化。

  原本的东厂由太监提督,有不经三法司直接缉拿臣民的权限。

  而现在的内厂,在过渡完成后将只由勋臣武将统领,其后职责只是稽查可能散布到大明的敌国秘谍、反贼。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外厂,如今已经撒向了南洋。

  终日始终是阴-->>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