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08章、开挂罢了(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自己从杨廷和那里得到的信息,确信可以与哪些人合作,把事情往预想的方向去推进。

  ……

  九月一日的《明报》上,刊登了刘健去世的消息。

  但引发人们议论的,是刘健的谥号。

  昔年齐名的三人,李东阳死得最早,谥号是文正——所有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

  但礼部议出、皇帝赐给刘健的谥号是文端。

  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

  这个字,不可谓不好。

  但比文端更好的谥号,若排除了最好的、如今不再给的单谥“文”,还有李东阳得到了的“文正”,那还有文成、文忠等谥号。

  安民立政曰成,陛下没给,那便是并不认同刘健一生政绩堪称安民立政。

  也没给文忠。

  再联想到端字的含义,这个谥号,只能说很客气、带着很多距离地客气。

  谋者李东阳,谥文正;断者刘健,谥文端。

  诚然有李东阳是在正德皇帝在位时就去世了、与朱厚照更有君臣之谊的缘故,刘健这盖棺定论一般的身后名仍然引发了不少人的议论。

  “会试都正副榜一取一千五了,何吝一个文正?”

  “这两事岂能一概而论?”

  “……听说刘公还上了万言遗表、尽忠建言,文忠总可以吧?”

  “兴许便是那遗表惹的事。”

  “嘘——”

  京城是消息最灵通的,也是风向最清晰的。

  如今形势,京城官绅士子甚至普通百姓也都有了共识:除非又出什么大乱子,否则新法势不可挡。

  刘健是多么推崇祖制的人,许多人都清楚。

  可新法从试行到现在也有五个年头了,一直没见发表过什么看法的刘健却在死前上了一道万言遗表,这举动也只能惹得许多人唏嘘。

  “知不可为而为之,文端公这确实是守礼执义。肺腑万言,也不知说了些什么,陛下、总宰和参策们会不会择言嘉纳。如今清丈田土重造黄册,听说各府县案头上的诉状都堆成了山,全是争田地的案子。哎……”

  能有闲对这些事发表议论的,大体也都是士绅、读书人的身份。

  他们家里,大多也都是田土比普通农家要多的。

  现在刘健“仗义之言”,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还有什么事需要万言才能阐述?那自然是如今的新法、国策。

  “惜哉文端公!李谋刘断皆仙去,谢尤侃侃乐人间。”

  “兄台佳句!”

  “谬赞,谬赞。”

  刘健的死讯和谥号,在京城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或者谈及新法,但也大多只是感慨,了不起想一想“如果的事”。

  在这个过程里,刘健的名望是在加深的。

  新法滚滚洪流中“隐忍”着要吐出利益的士绅,他们对新法的情绪包装成为了对刘健的同情、缅怀。

  数日之间,朱厚熜倒听说了好几首怀念、回忆刘健的诗。

  他已经想通了,所以谥号是文端,而不是费宏他们建议的文忠。

  不存在什么八朝元老、临时仍忧君忧国、数年来也不曾阻新法便是忠,刘健此举,无非那一套。

  南京那边的消息早就传了过来,京察期间他儿子刘东还翘班跑去浙江拜访谢迁。

  朱厚熜如今决心这么强,杨廷和、费宏他们又都心热地瞅着太庙与朱厚熜放下来的权,天下那些保守的官员和利益攸关的士绅,有什么情绪也只能先压着。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料定将来会如何?

  刘东并不成器,刘健这道遗表,乃是用他的命为刘家换个名声,庇佑他的子孙后辈。

  圣修式化之所以是褒扬,那是因为按传统的理学观点它就是。

  但如今实践学与辩证法强调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这圣修式化还称得上好吗?

  其中的意味,许多人会琢磨出来。

  那又怎样?谁也不能说朱厚熜什么,他毕竟为没在他手底下做过官的刘健赐了谥号,文端这个谥号也是很难得的美谥。

  “那些黄册督巡专员,八月二十三已经从南京启程?”

  听到皇帝开口询问,黄锦恭敬地回答:“南京的消息,是这样。”

  朱厚熜点了点头:“等他们到了各地,便陆续进入秋粮收割之时。不急,今年仍按旧规矩征粮,但交待下去,把今年的帐本都记好。”

  黄锦领了命,朱厚熜又问:“五军营那边行殿备得如何了?”

  “回陛下,依旨只是点将台稍改,早已备好。”

  朱厚熜点了点头,在这件事上-->>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