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桢近前,仇牛喘息道:“村长,梅村的村民造反啦,他们杀了葛员外,自号缠巾军。”

  哗!

  士兵们顿时一阵哗然。

  韩桢虽然也杀了官,占了小王村,但却没有扯起反旗,明目张胆的说要造反。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没有扯反旗,最多就是个匪寇,虽说被官府抓了,同样都是死罪。

  可问题在于,当地官员一般不会理睬匪寇,就算剿匪,那也是征召一些弓手乡兵和巡检。

  就比如宋江,当初官府对他的定位就是流寇。

  所以,哪怕宋江领着上千人纵横几州之地,也不见军队出动,张叔夜剿宋江时,领的也都是乡兵和弓手。

  但造反就不同了,州府会在第一时间出动军队镇压。

  韩桢问道:“领头的是谁?”

  没有人领头振臂高呼,那帮村民最多也就往山上跑,绝不可能敢杀地主富户造反。

  仇牛答道:“俺不认得,只听说唤作孙大圣。”

  孙大圣?

  韩桢面色略显古怪,随即又问道:“你回来时,他们去往何处了?”

  “似乎是往石口村方向去了!”

  仇牛也不太确定,天色太黑,他又不敢靠近。

  拍了拍他的肩膀,韩桢命令道:“你现在赶去县城,若有异动,立刻回来禀报。”

  “得令!”

  仇牛点点头,快步出了山寨。

  旁人或许不晓得,但韩桢却很清楚,一旦爆发起义之后,雪球滚起来有多快。

  一旦某个村子起义,只需再寻几个村子,杀几个地主,立刻就能裹挟数千农民。

  若是再吸纳些逃户,那便是上万人,足以攻打县城了。

  什么时候是攻打县城的最佳时机?

  自然是眼下。

  趁着夜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难不成还要等到明日天亮了,再大摇大摆的去攻城?

  目视他离去,韩桢高声喊道:“聂东!”

  “卑职在!”

  聂东上前一步,抱拳拱手,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如今魏大伤势还未痊愈,聂东暂代军营长一职,手下统辖三名都头,分别是张和、胡忠以及小武。

  张和三人,每人统领十名队正。

  每名队正,又各自管理十二名士兵。

  韩桢命令道:“整军,全军戒备,随时准备迎敌!”

  “得令!”

  在聂东等西军这段时日的操练下,士兵们已经有模有样,不在像之前那样,拿着朴刀一窝蜂的乱冲。

  盾兵、刀兵、枪兵,以及弓手,各司其职,进退有度。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装备跟不太上。

  实在没办法,整个小王村就一个会打造兵器的铁匠,哪怕不吃不喝,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供应三百多人的军械。

  盾牌还比较好弄,木匠就可以做,寻几块硬木的厚木板拼接在一起,正面再镶上一层铁片,妥了!

  可挡寻常刀箭,暂时够用了。

  长枪就没法子了,袁铁匠日夜赶工,如今也才造出十余杆长枪。剩下的只能用竹竿代替了,一丈多长的竹竿,前端削尖,便能凑合用了。

  起初韩桢还很疑惑,觉得这竹竿能捅伤人么?

  经过聂东的解释后,他才明白,枪兵在战阵之中的作用,并非以杀伤为主,而是干扰为主,补刀为辅。

  真正杀敌的主力,是阵中手持长刀的刀兵!

  难怪竹竿前端的枝丫,特意留着。

  至于弓手的弓箭,比较好弄,韩桢直接花钱让朱吉帮忙代购。

  北宋官府不禁弓箭,但禁弩箭,尤其是强弩。

  弩、甲、枪这三样,是明令禁止的。

  因为北宋的长枪都有破甲棱,所以也在违禁之列。

  至于其他的兵器,官府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是胥吏缺钱了,便会用这个借口去敲诈些钱花花。

  至于弩炮、投石车这些大型军械,民间铁匠也造不出来啊。

  很快,三百多名士兵全副武装。

  竹甲目前只有一百多套,优先配备给刀兵使用,毕竟他们是杀敌主力,也是军阵中伤亡最高的。

  今夜很可能迎敌,但士兵们却没有一人害怕,反而一个个无比兴奋。

  打仗才有军功,有军功才有赏赐啊!

  至于那帮新兵,天天听张和等人吹嘘几十贯赏钱,早就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眼下机会终-->>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