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他。

  毕竟我常玉坤在时,临淄县海晏河清,治下安平。

  换了个人,就烽烟四起,两相衬托之下,这不更显得他有治世才干,手段高明么。

  ……

  ……

  随着三百多名青壮战俘被编入军中,士兵数量扩展到了近七百人。

  不少老兵得以升官,担任队正和都头。

  军营校场之上,聂东正在教授新兵识军鼓,辨战旗。

  眼下人少,且都是小规模作战,暂时还不用到这些,可往后就不一定了。

  光是鼓的种类,便有好几种,搭配不同的旗帜,起到指挥军队的作用。

  比如常说的鸣金收兵。

  金鼓一响,便表示要撤退。

  但具体怎么退,急撤还是慢撤,诱敌还是溃败,哪支部队先撤,哪支部队殿后,就需要配合金鼓旗了。

  否则单凭鼓声,是传递不了如此复杂的信号。

  听上去似乎很复杂,其实倒还好,时间久了,士兵们自然能记住。

  况且军中还配有专门的传令兵。

  另一边,小王村内,韩桢正带着两千多名新村民展开建设。

  其中一部分搭建住所,另一部分则修建流水线盐池。

  为了应对产业扩张,石灰窑和砖厂也随之扩建。

  石灰窑由原先的三个窑口,扩增到了十二个,砖厂也增添了两座,好在这段时间人口暴增,才有了充足的工人。

  如今,做工成了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田地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小王村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由农转工的趋势。

  村子里,已看不到玩耍的孩童了。

  全都被家长赶去了学堂。

  日头西落。

  小王村家家户户燃起炊烟。

  “下工了!”

  随着监工一声高呼,卢九停下手中动作。

  揉了揉发酸的手臂,将工具交还给监工后,便与两名工友有说有笑的朝着山下走去。

  他原是山中的逃户,很早便来了小王村,家中分到了两亩荒田和五斗米粮。

  听说现在来的逃户,已经不分田地了,只给一斗米粮。

  每每想到这里,卢九都觉得庆幸。

  当初在山上时,那群逃户还嘲笑他昏了头,怎可能有这种好事。

  如今,当初嘲笑自己的那些个逃户,一个个肠子都悔青了。

  石灰窑最初招工时,他没有没有来,以至于错过了。

  直到第二批招工时,才终于被选中。

  卢九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家里两亩田地有婆娘照看,虽是两亩旱田,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有个一两石的收成。

  他在石灰窑做工,一天管两顿饭,还有三百文工钱。

  明年也只需交一成的田税,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来到山下的石灰窑,翻出自己的碗筷,便排着队去领饭。

  今晚依旧是麦饭,不过多了一份豆腐汤。

  随便找了块空地坐下,卢九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一名工友评价道:“今日的醋荠不错,很是下饭。”

  “确实。”

  卢九点点头,表示赞同。

  两碗麦饭下肚,再来一碗豆腐汤溜溜缝儿,卢九满足地拍了拍肚子。

  他家在半山腰,不过每次下工后,都会先去村头的河边洗个澡。

  路过集市时,卢九不由有些恍惚。

  前不久,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短短时间却已经成了整个村子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小王村的变化太快了,每时每刻都在变。

  就在这时,一旁的工友挠了挠头,疑惑道:“他娘的,啥时候又开了一间铺子?”

  闻言,卢九这才发现,集市上好像确实又多了一间铺子。

  昨天看还是六间,今日再数,已变成了七间。

  新开的铺子不大,门口挂着一个旗子,旗面上写着一个硕大的酒字。

  嗅了嗅鼻子,隐隐能闻到一股酒香。

  另一名工友似是知晓内情,语气酸溜溜地说道:“这酒铺是张和家开的。”

  一听是张和,众人心下顿时了然。

  现在谁不知道,整个小王村就数那帮当兵的最有钱,一个个家中都开始盖起了青砖红瓦的房子。

  据说前两日,又发了一次赏钱呢。

  可惜现在村长已经不在村里征兵了,否则卢九绝对会去应征。

  在河边洗净了身上的污-->>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