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里,数口大锅咕噜咕噜冒着热气,一股淡淡的米粥清香,在鼻尖环绕。

  登记完的流民,拿着凭由,可去对面领一碗米粥。

  咕噜噜!

  徐存咽了口唾沫,肚子不争气的咕咕直叫。

  徐存尴尬道:“吾与好友这几日以野菜度日,可否给吾等些吃食?”

  那补官一拍脑门,面带歉意道:“是俺疏忽了,逸平先生莫怪,这边请。”

  “无妨。”

  徐存笑了笑。

  将徐存与刘勉之带到草棚下,那补官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粥,以及一小碟咸菜。

  米粥乃是杂粮熬煮,掺杂着一些野菜。

  徐存饿坏了,顾不得烫,就着小咸菜吃的无比香甜。

  两碗米粥下肚,刘勉之脸色好多了,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

  他先前那般虚弱,一半是因为拉肚子,另一半纯粹是低血糖犯了。

  那补官说道:“逸平先生,马车已准备妥当,稍作歇息,便可出发了。”

  “多谢!”

  徐存拱了拱手。

  “职责所在,逸平先生不需客气。”

  补官赶忙摆了摆手,而后一脸崇拜道:“俺看过先生所著的《六经讲义》,当真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啊。”

  徐存见此人言行举止,透着一股书卷气息,与寻常胥吏截然不同,此刻又听对方说看过自己的书,忍不住问道:“是读书人?”

  补官面色羞愧道:“俺资质愚钝,至今还只是个秀才。”

  徐存安慰道:“莫要妄自菲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想那苏老泉,二十七始奋发,终成一代大儒。”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

  补官躬身一礼。

  这时,一旁的刘勉之问道:“你如今是胥吏?”

  补官听出了他话中的惋惜之意,解释道:“好教先生知晓,县长治下,已没了胥吏,如今改唤补官。补官者,人人皆可为官,或参加锁厅试,或凭政绩升迁。”

  “在山东,不管是否是读书人,想要为官,需得从补官做起。县长说,补官乃朝廷之基石,唯有懂得百姓疾苦,为官后方才能真正为民请命。”

  闻言,刘勉之语气感慨道:“好一个韩桢,好一个与胥吏共天下!”

  补官好奇道:“未曾请教这位先生大名?”

  刘勉之自报家门:“吾姓刘名勉之,字致中。”

  “原来是白水先生当面,失敬失敬。”

  补官神色肃然,躬身作揖。

  作为杨时得意门生,他的名头比之徐存更大,他与胡宪、刘子等人创立了“刘胡学派”,其所著《草堂文集》,更是被无数福建洛学士子奉为理学圭臬。

  就在这时,吃完米粥的流民队伍,再次出发。

  见状,刘勉之赶忙起身,与徐存一起来到张三面前。

  刘勉之躬身长揖,正色道:“救命之恩,没齿难忘,不知好汉被分配到了何地,往后吾定当登门道谢!”

  “登门道谢就不必了。”

  张三摆摆手,朗声道:“只希望两位相公往后当了官儿,能看在俺背你一程的份儿上,对百姓好一些。”

  “受教了!”

  刘勉之与徐存肃然起敬,齐齐躬身行礼。

  “俺走了。”

  张三摆摆手,领着流民队伍出发。

  有了一碗米粥打底,这些流民对于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目送流民队伍离去,徐存感慨道:“草莽之中亦有真英雄。”

  刘勉之点头赞同:“只此一句,吾此行便不虚矣。”

  又歇息了一阵,两人随补官上了牛车,沿官道朝泗阳镇而去。

  到达泗阳后,补官帮忙请了大夫,安排了住处,又借了几贯钱给两人。

  在泗阳修养了三日后,徐存与刘勉之再度启程,赶往宿迁。

  临走时,两人分别留下一副笔墨,赠予补官,以表感谢。

  补官大喜过望,如获珍宝。

  ……

  坐在商船上,看着沿途农田中,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刘勉之不由轻笑道:“诚叟兄,吾怕是骂不了谢守器喽。”

  徐存点头道:“只看治下百姓,韩桢其人确实有明主之相。”

  山东之地,与江南两浙呈鲜明对比。

  在泗阳镇时,他就已经感受到了,镇中胥吏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驻军纪律严明。

  就在两人交谈间,一座城池出现在视野中。

  “两位相公,宿迁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