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军部一席之地。

  一阵脚步声,打断了赵霆的思绪。

  一众官员神色一凛,面色肃然,目不斜视。

  韩桢身着一袭玄色常服,大步踏上殿台,端坐在龙椅之上。

  “起朝。”

  刘昌一声高喝。

  说是大朝会,实则还是常朝。

  正常来说,大朝会一年只三次,于元旦、冬至、万寿各办一场,此外若有皇帝登基、大婚等,会额外再加办。

  而且,大朝会乃是礼仪,君臣并不议事。

  规矩繁琐复杂,还会有教坊司乐师,伴奏献舞。

  国有五礼,吉、凶、军、宾、嘉。

  不管历经何种朝代,也不管五礼排序如何变化,吉礼始终为五礼之首。

  毕竟,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唐时,大朝会为嘉礼,宋时改为了宾礼,原因在于赵宋的政治框架与前朝大不相同,与士大夫共天下。

  君臣的关系变了,不再是父子,而是主客。

  大朝会也因此改为宾礼,有宴请宾客之意。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

  一众朝臣躬身作揖,齐齐高喊。

  “免礼。”

  韩桢双手虚抬。

  待一众朝臣起身,他朗声道:“内阁设立至今,中书令与中书舍人一直空缺。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内阁同样如此。”

  闻言,一众朝臣面色毫无波澜。

  太宰与次宰的人选,大伙儿心里早就有数了。

  “谢鼎!”

  “臣在!”

  谢鼎横踏一步,从队列中站出。

  韩桢下令道:“授谢鼎为中书令,统管内阁。”

  “臣……多谢陛下厚爱!”

  中书令,百官之首。

  即便是谢鼎,此刻也忍不住心潮激荡,俯身跪地,行大礼叩拜。

  韩桢继续任命道:“授常玉坤为中书舍人。”

  不过这会儿常玉坤还在济南历城。

  两道任命颁布后,一众文臣顿时来了精神,心头紧张。

  官家治下,很少出现一人身兼两职的情况,谢鼎、常玉坤入阁,也就意味着空出两个实缺。

  不管是吏部尚书,还是济南知府,都是香饽饽。

  况且,有了谢鼎等人的先例,往后这两个职位入阁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

  韩桢朗声道:“裴怀。”

  裴怀一愣,旋即心头狂喜,赶忙出列道:“臣在!”

  “授裴怀为济南知府。”

  “臣必当殚精竭虑,不负君恩!”

  裴怀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叩首谢恩。

  一众文臣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之色。

  裴怀有引荐邓松之功,且任职期间,一直兢兢业业,韩桢打算给他一次机会,外放为官。

  环顾一圈殿下群臣,韩桢点名道:“赵鼎。”

  啊?

  赵鼎?

  这下子别说一众官员了,就连赵鼎本人都懵了。

  “愣着干甚。”

  一旁的吴敏悄悄捅了他一下,低声提醒。

  赵鼎这才回过神,快步走出队列:“臣……臣在!”

  韩桢朗声道:“授赵鼎为吏部尚书。”

  一部之中,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郎中、员外郎各两人。

  原本,韩桢没有称帝之时,一部尚书为正四品。

  如今称帝后,其下官职也会随之升迁一品。

  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为从六品至正七品。

  赵鼎先前不过是一个七品小官,一跃成为正三品的大员,可谓是一步登天。

  “臣多谢陛下!”

  赵鼎心中无比感激,俯身叩首。

  韩桢继续任命道:“授杨树内务府总管兼贸易院院长。”

  “授谷菘、朱达商务院副院长。”

  “授林丛密谍司都指挥使。”

  “授陈东督察院副院长。”

  杨树、谷菘以及小虫的任命,朝臣们并不意外。

  毕竟这三人乃是官家起事之前的至交好友,陪伴着他起于微末,乃是心腹中的心腹,如今经过两三年的历练,被重用乃是情理之中。

  让他们意外的,是关于陈东的任命。

  陈东先前不过一太学生尔,结果比之赵鼎还离谱,如坐火箭般,直升督察院副院长。

  五院的官-->>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