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 第六卷殿前欢 第一百七十八章 我们的不满的冬天(3/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然离开?

  ……

  ……

  然而有人忍心离开,范闲站在那个小院子里,脸色异常难看,眼中的失望之意掩之不去。院子里的井还在,石桌还在,棉帘也在,青青架子也在,只是人都不在了。

  这是王启年家的小院,小院深藏西城民间,毫不起眼,范闲曾经在这个院子里吃了许多顿饭,逗过老王头娇俏羞涩的丫头,玩过架子上的葫芦瓜……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回来了,王启年一家已经悄无声息地搬走,甚至瞒过了范闲一直撒在这里,保护王家大小安全的监察院密探。

  王启年有这个能力,范闲从不怀疑这一点,从陈萍萍的口中,他得知了王启年活着的好消息,同时得知了王启年离开的消息。他知道陈萍萍为什么要把王启年送走,因为王启年是从大东山上逃下来的,不论是从庆律还是院务条例来讲,他都只有死路一条。

  范闲自然不会让他死,而这就是他与陛下之间的一根刺,而且陈萍萍知道王启年清楚范闲太多秘密,为了范闲的安全,他必须让王启年离开。

  不知为何,这样一位下属的离开,竟让范闲如此的伤心。他的手中握着一封信,是王启年通过陈萍萍转交给自己的,信上说的话极少,大意是说自己弃陛下不顾私自下山,已是死罪,然而范闲让他很安心,没有犯他很担心的那个大错。

  范闲心头一片惘然,知道王启年当时冒险下山来寻自己,是害怕自己以为皇帝已死,一翻手走上了争夺帝权的道路。他的手微微用力,将这团纸揉成一团,面色难看至极,再也没有人陪他说笑话了,苏文茂的水准比老王差很多……

  他低着头,看着老王家的小院,不知怎的,想到了很多年前的那一幕。

  那时他还是个初入京都的少年郎,什么规矩也不懂,愣愣地去了庆庙,遇见了自己的妻子,傻呼呼地去了监察院那座方正建筑,看见了一张死气沉沉的脸,惨白的牙齿,两颊的老皮。

  那就是王启年。

  那时的王启年是一个已经被文书工作消磨了精神的官员,整天就在监察院里等着退休的一天,然而他是范闲遇见的第一个人,从此他的人生便发生了变化,回到了当初江洋大盗生涯时的紧张与有趣。

  范闲与王启年的相遇是一种缘份,正是这种巧遇,让范闲无比信任他,王启年也无比忠诚于他。他改变了王启年的人生,他所有的秘密王启年都知道,甚至包括箱子,钥匙,心思。

  王启年不止是他的下属,更是他的好友,他谈话倾吐的对象,这种角色,不是谁都能替代的。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为了范闲自身的安全、将来,迫不得已选择了销声匿迹。范闲脸色有些发白,心想着你们都走吧,就把自己一个人扔在这不是人呆的地方。

  然而片刻之后,他想通了,对着这方小院行了一礼。自己的秘密太恐怖,或许让王启年这些年活的都极为难受,压力巨大,说不定对方更喜欢以前浑浑噩噩的日子,更喜欢没有压力的生活。

  希望王启年一家的将来能够平安。

  范闲叹了口气,走出了院子,回头看着身旁一脸沉默的沐风儿,皱了皱眉头,说道:“哭丧着个脸做什么?你媳妇儿都生第二个了,难道还记挂着老王家的闺女?”

  王启年走后,范闲的身边必然要有个亲随,最合适的人选邓子越远在北齐上京,艰难地执行着任务,苏文茂在内库又不能动,别无办法,范闲只好把沐铁的侄儿提拔了起来。

  跟了一个月了,这小子的忠诚没问题,可就是不如王启年有趣……而更多的不习惯与不方便,才让范闲想明白,王启年大人远远不止是一位捧哏,他的能力其实都隐藏在笑容之下,平时自己没有怎么发现而已。

  一念及此,他的心思更淡了,淡的如水一般毫无滋味。

  ……

  ……

  迟了两个月的封赏终于下来了。除了一应文臣早在叛乱之初,便各自填了空下了的职缺外,真正在平叛事中立下大功的各路人马,终于迎来了宫中的旨意。

  叶重加官进爵,厚赏,入京任枢密院正使,然而京都守备师统领的职务却是交给了萧金华,就是最后将太子一路叛军堵在城内的东华门统领。

  而当初的十三城司统领张德清,则是被俘之后被凌迟而死,诛三族,这是整个叛乱之中,最重的一项处罚,范闲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与皇帝硬抗,虽然他知道张德清的堂兄堂弟和这事儿没关系,但他更清楚陛下在张德清问题上的怒火。

  陛下很信任张德清,而张德清却叛了,不多杀几个,不能发泄陛下阴晦的情绪。

  大皇子依旧执掌禁军,一应封赏均没有落下,只是已经封了和亲王,封无再封。而宫典重新调回了宫中,开始接手侍卫方面的事务,至于将来再如何安排,皇帝-->>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