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铁罐的饭,盛了两碗出来,不过就少了两个小洞,还剩下不少。

  吃过饭,宋秋就在老袁氏的好奇下将上次买的酒粬子拿了出来。

  老袁氏一见酒粬子就明白过来,“嗐,阿秋你这是打算做醪糟啊?可怎么用这糙米饭来做了?”

  宋家从前日子也有好过的时候,有好几回过年,他们不但打了糍粑,还做了汤圆面,有汤圆面了,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做醪糟的,要不然汤圆煮出来不香啊。

  可醪糟,是用糯米做的啊。

  就是因为糯米贵些,他们连糙米都舍不得放开了吃得,所以做醪糟才是件富裕的事嘛。

  “用糙米做也行的,奶你就瞧着吧。”宋秋道。

  虽然糙米做的没有糯米做的香,但前世小时候,她从来吃得都是自家煮过没吃完的剩饭做的醪糟,她觉得那才是最香的。

  再说了,她打算弄来卖的,用糙米,本钱小些,她也能卖便宜一点,要不然糯米做的卖贵了别人万一不吃呢,还不都亏了。

  就用糙米,这样的。

  宋秋将铁罐子里的米饭都腾到一个干净的大陶盆里,然后将酒粬子捏碎一颗半进去,用手将饭都抓匀,让碎了的酒粬子充分的融合进去。

  最后将米饭压紧实,从中间用手指钻了两个洞,这便用木搭子将陶盆给盖严实,就放到灶台的一侧去。

  眼下是夏天,不像冬天冷,不用捂了什么棉絮的裹着生热,就这样放着,灶台上做饭烧水的本也有热气在,也能发酵出来的。

  最多两天,就能好。

  老袁氏还没夏日里做过醪糟,寒冬腊月做时,那都是跟捂汗一样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严实了的。

  见宋秋就这么往灶台上一放,也是抽了抽嘴角,确定能做出来?

  ……

  下晌,宋秋往刘才贵家走了一趟,见一天功夫不到,桌子板凳竟然就做出两套来了,也是佩服他们的动作。BIqupai.c0m

  照这个样子,用不了两天,她就能开始出摊了。

  回家来就拿了柴刀,和张梨花一起往山上去。

  “梨花,下晌我不砍柴了,你自个砍,我往耳朵山去,砍些斑竹回去。”

  张梨花一听就道:“那我也去耳朵山呗,那外头的林子,也有不少杂树,我随便搂点干树枝也行,正好我背了背篓,搂一背那底下的枯树叶子回去引火少也大呢!”

  说着两人上了山就往下拐往耳朵山去了。

  进了耳朵山,两人分开干活,张梨花去搂她的枯树枝去了,宋秋就拿着柴刀在竹林里转悠,看哪根竹子合适她砍回去做些竹杯子。

  要做杯子的竹子,首先第一个,竹子不能太嫩,得稍微有点年份的,要不然,那竹筒子做出来,可不经用。

  她也就供过路人喝茶水用的,太好的工艺她也不会,只要能用得就行。

  走了一圈,宋秋最后挑中了两根竹子,然后就上手取竹端处开始砍起来。

  先将两根竹子都砍倒在地,再从中腰下中间最合适的两段来。

  两根竹子,腰出四段来,用草绳子绑着,宋秋也费了大力气才能将它们扛起来。

  下了山,宋秋直接扛着竹节往刘才贵家里去了。

  他家做木工活,工具都有。

  宋秋也不耽搁他们做桌子,只借了他们没用的东西。

  先用小锯子将竹节分割出一筒一筒有底座的竹筒来,然后用小锉刀将竹筒里头都处理光滑平整,再将竹筒底座和外面都处理光滑圆润,最后用砂纸将整体都磨上一遍。

  做有些小件家具的时候,要用小工具来处理木头,这些东西用起来,还真是好用得很。

  扛回来的四段竹节,最后做出来差不多二三十个竹杯子,宋秋估摸着也够了,她这也不是一次性的,用过了洗干净了还要接着用的。

  便带着一背篓竹杯子回家,回家后,又烧了热水,兑上一些盐巴来,将竹杯子都给泡进去。

  这样泡一泡,去去竹子的味,就能拿来用了。

  如今就是万事俱备,只等桌子板凳一做好,出摊去了。

  宋秋也不太急,第二日一早就往长河边去,在搭好的茅草棚子里坐了半上午的,看着来往的人,算着这样一上午下来,能够过多少人。

  也有过路的见这里有个茅草棚子,虽没有板凳桌子这些的,真要歇脚也直接躲了进来的,毕竟,能遮遮太阳。

  宋秋就坐在一边看着,看前前后后进来过的几拨人,都是水囊装的水,就地坐了,拿出来就解渴的。

  也有赶路赶得紧的,水不够喝,也不讲究什么的粗人,直接拿水囊往河里去灌了水来喝。

  那河里的生水可不比自家的井水,脾胃矫情的一喝就拉肚子得个痢疾什么-->>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