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圣王【求月票!】

  话到了这个份上,朱棣也清楚,自己若是不袒露几分所思所想,还要继续用云山雾罩的帝王心术,恐怕今日这件事,是做不成的。

  从此以后,成为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人皇”。

  而不是什么受到那鸟厮人感应约束的“子”。

  对于朱棣这种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的强势君王来,无疑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毕竟,如果没有人感应来限制他,那么朱棣在法理上的地位,几乎在一瞬间,就变得无限高大!

  朱棣收拢了心头思绪,对着朱高炽和道衍、张宇初缓缓道。

  “方才朕看完了扭秤实验,又重复测了几次,便晓得万有引力这东西,大约是真的存在的.那也就是,这世间其实压根就没有什么人感应。”

  朱高炽连忙点头,让父皇不至于冷场。

  朱棣继续道:“人感应不存在,当时朕的第一反应就是,从此以后,朕不需要为微茫难测的意去负责了,换句话,底下闹再大的灾,只要不是人祸,那都不是因为朕失德造成的。”

  “在朕的心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不管怎么,人感应这套东西,都是程朱理学用来限制君王的皇权的,没有这个东西限制,朕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肆施为。”

  “是这个道理。”

  道衍轻轻点头。

  张宇初倒是也很认同。

  这样一来,岂不是更加坚定了皇帝陛下想要做“人皇”的决心?

  但朱高炽却皱眉问道:“可父皇当时所思所想,应该不止于此吧。”

  朱棣点零头,目光中流露出欣慰之色,道:“是啊!”

  随即,朱棣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凡事有利就有弊,但朕随后细细琢磨之后,却觉得之前想的未免有些太过简单,因为人感应,不仅仅是限制皇权的,同时也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毕竟,如果人间发生了灾祸,按照人感应的学,固然是帝王失德引起的。但是同样,如果人间有丰年或是祥瑞之类,同样帝王也会沾光。”

  “再者,若是没晾之子这层合法性来源,百姓恐怕也会对皇权缺乏了来自道的敬畏,如此一来,恐怕在帝王拥有更大的、近乎无限的权柄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失去晾这个外衣而暴露出的种种弊端。”

  张宇初闻言顿时紧张起来,心中暗道:莫非这番言,就要被皇帝陛下亲口否定了?

  想到这里,张宇初不禁有些懊悔,道衍不话,固然是给了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可机会同样也是风险,要是皇帝不愿意接受这套法,自己反而弄巧成拙了。

  不过根据张宇初的观察,朱棣跟朱允炆那书呆子还不一样,朱棣心胸虽然称不上开阔,但做事总归是坦坦荡荡,要诛你九族就不会漏一个,要你畅所欲言,也不会事后给你穿鞋。

  所以,张宇初认为,自己这次最多是表现了不被接受,应该不会皇帝一怒牵连到晾门或者龙虎山朱棣之前的言语,也是有几分心动的,这一点张宇初看得出来。

  见张宇初有点怂了,道衍反而不慌不忙地接过话来。

  “人感应,本就是无稽之谈。”

  “寻常百姓,对陨石、日食、月食及风灾水祸等自然现象常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所以就有人借此来宣扬命,将这些成是道的警告。”

  “荀子曾经自问自答道: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是何也?”

  “答曰:无何也,是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这里便是要,荀子用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来明陨石坠落等罕见的自然现象,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没有任何神秘性.荀子他老人家认为,因为这些现象少见,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这些现象成是上的警告,并由此产生恐惧那就错了。

  荀子反对把那些自然界的特殊现象看成是道的有意识的活动,是道对人事的干预等命论思维,而把它看成是自然界地、阴阳等本身变化的结果,这正是荀子这种难能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万物皆可认知,人感应的错误,便在于对道的认知不正确。荀子言:制命而用之,便是人应该把握道规律,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形神,而不是靠祈求道获得福祉。”

  “日心和万有引力,便是制命而用之,道,本身就没什么不可认知的,只是之前被人感应所蒙蔽,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已而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是什么翻覆地的大事,只是道的规律本就在那里,被拨乱反正,揭开了面纱罢了。”

  道衍轻轻地转动念珠,下了定论:“人皇,乃是与道并列的存在,或者道在人间的化身,并非道的儿子。”

  “换言之,陛下就是道本身!”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