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案的时刻,姜星火直接把脑袋压得最低的那个点了起来。

  “国师,我没躲,我眼神不好。”

  “眼神不好配个眼”

  嗯?

  姜星火的话语忽然止住,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卖玻璃制品的时候,似乎忘零什么。

  没办法,他自己不近视,而这个时代压根就没有眼镜这个东西,所以一时半会儿竟然真把眼镜给忘了,可能这就是灯下黑吧。

  事实上,比较原始落后的眼镜在明代中叶经由西洋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受到了欢迎,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里的叆叇也就是西洋原始眼镜最初的称呼。

  而在崇祯初年,写下《镜史》的眼镜专家孙云球,则是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也就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而且还掌握兵记在了验光技术,按照饶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只能中国饶聪明才智,从来都是不缺乏的或许这些“孙云球”们,缺乏的只是社会对技艺和知识的尊重。

  这也是为什么姜星火已经在研究推动专利法的产生,以及将整个军工体系的匠人待遇,开始逐渐推向皇室经营的手工工场。

  只不过修改法律这种事情,要跟三法司扯皮,李至刚的案子到现在都还没判下来呢,不过安南的战事一时半会儿可能也结束不了,毕竟李景隆还没发起登陆,所以倒也不是特别着急。

  事实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靠无数能工巧匠迸发的奇思妙想所推动的。

  所以这种风气一定要培养起来。

  记下了回头要给玻璃产品增加眼镜的事情,姜星火对侍从道:“给他弄个放大镜来。”

  你看,大人物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找东西都不用亲自动手了,要不还辛苦大人亲自上厕所呢。

  “行政决策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与概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准确了解行政决策的含义、类型与意义。”

  “第二,让学生准确分辨有限理性决策、渐进决策、混合决策三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第三,通过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情景模拟作业,通过对作业的判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姜星火点点头,道:

  “以后你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隔一会儿就叫人起来回答问题,不要自己一直在上面讲。”

  “为什么?”下面的未来教师们,基本都是从各地的县级提学机构里抽调过来的青年教师,所以倒也有真敢问的。

  “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姜星火敲了敲桌子,继续:“先带你们简单过一遍,我只教一遍,都记好了。”

  闻言,未来教师们立刻肃静了起来,连神态都庄重了些许。

  谁都知道,听国师讲课,一般那可是皇帝、皇子们才有的待遇,如今有这种机会,定然是要好好珍惜的。

  别的不,光是以后出去,“国师门生”、“谪仙弟子”的称号难道不能显耀于人前吗?

  “第一个教学目标。”

  “什么是行政决策?”

  教案上都写着呢,但姜星火还是坚持看着眼前桌上并不存在的教案,念了一遍。

  皇帝的新装?国师的教案?

  不,更不是什么仪式感,纯粹职业病。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官府或官员,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经验决策与非经验决策;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确定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决策。”

  姜星火抬起头,又点了一个学生。

  “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含义念一念。”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程序化决策的问题出现多次,因此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作为解决的办法,每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就依照这套例行程序来解决它。”

  高逊志在台下听得直皱眉。

  所谓经验、程序、确定.这些东西虽然在以前大明官僚们的行政过程中没有搞的这么清楚,也没人划分,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