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高逊志看来,姜星火的教学过程,虽然把行政的各个步骤进行了标准化,称得上有创意,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非要弄一堆定义,有什么用呢?

  这些人学会了又能如何呢?

  不过坐在他身旁的曹端,因为没当过官,且思考角度不同的缘故,倒是别有一番体会。

  曹端只是觉得,这种把事情规范起来,让一切都有条理可循,倒是很符合《逻辑学》的审美。

  是的,事物不该是“大家都知道平常就是这样的”,而是“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规定好的行事逻辑和准则”。

  不过姜星火接下来的话语,倒是让高逊志有些兴致盎然了起来。

  “好,概念过完了。”

  “大家应该知道,这些概念是必须的,但光是概念,只能让你了解表象,对于帮助你了解知识的实质并没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讲案例,大家应该能看到,案例那一栏,印的是:略。”

  “纵观华夏上下数千年来的历史,我们理所应当地,能从所有有行政组织的朝代里,单独捋出一部《行政史》,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案例,因为太多、太精彩,所以无法斟酌筛选,这一版只写了一个‘略’,而我今要给大家讲的,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一些事情不太一样。”

  “今讲的案例是,蔡京医药。”

  “我们都知道,自北宋以降,王安石的名声不太好,文人学者普遍批评的是‘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这一点我以我的署名,在《明报》上做了几篇社论剖析,想来讲的很清楚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行政学校里,聊点庙堂相关话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而《明报》作为主要的舆论导向工具,在【奉殿廷辩】过后,由夏原吉起草的会议纪要和相关的后续文章,自然是一茬接一茬地发表了。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失败中能汲取到什么经验教训,大明的永乐新政怎么做才能成功,这些姜星火根据他在奉殿上讲的东西所进一步引发阐释的,都已经很有系统了。

  而今所讲的显然是之前从来都没有在《明报》上公开发表的,属于先导性的言论,这自然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众人兴奋不已。

  “但无论如何批评王安石,总体上来讲,还是只对事,不对饶。最起码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王安石虽然一些变法措施属于透支北宋国力,在民间造成了不的恶劣影响,但此公私德无亏,一心为国。”

  “可对于部分继承了王安石变法思想,以及其庙堂派别的蔡京,则一般是定义为‘奸相’,是人,戏台子上都是要做丑角的。”

  这是要给蔡京翻案吗?

  高逊志心头暗忖,不过倒也不像,在他看来,虽然他不是很认同姜星火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姜星火的人品节操和学术立场,还是比较认可的.对于王安石,姜星火都能给予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同样要搞变法就把王安石捧起来,此时是不太可能捧一个各方面远不如王安石的蔡京的。

  当然了,你要拿荀子的“圣王”吹朱棣那是没办法好嘛,吹一吹又不花钱。

  “蔡京新政,有一个重要的政策,也是最具争议的政策,那就是医药济养。”

  “有没有熟悉这段历史的?”

  台下众教师面面相觑,他们都是从各府县基层的学政衙门里自愿报名来的,大多数人,是觉得待在穷乡僻壤里实在是没什么前途,而大明行政学校,是京里的衙门,而且是国师亲自管着的,比较有发展空间,又同样是学政系统,专业对口。

  但你要这帮人有多厉害,那也未必。

  因为在大明,虽然学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差事,但那指的是类似能在殿试、府试等级别较高的考试里当主副考官的,而对于基层来,则并非如此。

  所以在基层当学官的,嗯,水平不见得能高到哪去,科举水平高的都去当行政官了.虽然科举水平体现的不全面,但在这个时代显然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最标准参考标杆。

  见实在没人回答,曹端琢磨了一下,站起来回答道。

  “在下翻阅史书笔记时,倒是略有所闻。”

  见到最近因为“王霸、义利、古今”三辩擂台赛而名动京师的曹肚场,众人都是没觉得突兀,虽然因为《明报》上“走进甲骨文”的栏目而让曹端有些被打脸,但能登上这个擂台,再加上过关斩将的表现,本就证明了曹赌能力。

  “蔡京当权后,有意重开新法,在济养方面,他开始结合王安石等饶办法,打算在北宋全国范围内建立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等,因为蔡京当时主管户部,所以手里有钱也敢做事。”

  这里便是,居养院类似于现在的养老院,主要收容无人照鼓老人和残疾人;安济院则类似于现在的医院,只不过专门为贫民提供医疗救助;漏泽园则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