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场(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那么坐三望一是没什么问题的,甚至随着上一代大儒的凋零,稳居第一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姜星火还这么年轻。

  但就“以矛盾解太极”这些学术贡献来说,虽然很重要,但还不足以追平北宋五子和朱熹、陆九渊、叶适、陈亮这些能够单独开宗立派的“诸子”级别的存在。

  或者说,没资格称“子”。

  因为无论是北宋五子,还是理学朱熹、心学陆九渊、实学的叶适和陈亮,都是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的,这套体系,包括了本体论和心性论在内,涉及方方面面,能够逻辑自洽。

  姜星火之前没有,但现在显然有了。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门徒,再加上位高权重,数十年下来,姜星火的学问,也就是包含科学和实学在内的“新学”,很可能会代替理学,成为大明新的官方学问。

  到了那时候,姜星火在学术界的历史地位,显然就能够追平北宋五子了。

  但想要超越,却很困难。

  因为“诸子”这个级别再往上,那就是“圣人”了。

  屠龙之术,当然可成圣人。

  姚广孝认同姜星火的理念,所以认为他是圣人。

  但这套屠龙之术,在眼下却难以广泛流传。

  所以,杨荣的意思是,姜星火有生之年,能不能单凭创建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学术造诣,超越北宋五子,逼近封圣的地步。

  儒家现在孔庙里有六位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嫡孙子思,孟子,荀子,荀子是这两年才抬进去的。

  儒家六圣里面,真正有实力称圣的,那就是孔子、孟子、荀子。

  剩下的颜子、曾子、子思这三位当然也很强,并且对儒家各有突出贡献,但距离硬实力称圣,显然还差了点意思。那么,姜星火能迫近荀子的位置吗?

  目前看来,显然还是差点意思的,先追平北宋五子再说吧。

  但杨荣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代表了某种强烈认同,或者说恐惧。

  这一点,三杨也旋即认识到了。

  “胡说什么?”

  杨士奇的神情难掩焦躁,他嘟囔了两句,又左右踱步着。

  杨荣和杨溥也意识到了他的焦虑,于是都闭上了嘴,继续认真整理会议记录。

  孔庙里,姜星火和孔希路也简单交流完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拜托孔公了。”….

  孔希路看着荀子的雕像,心情也是有些复杂。

  这一步踏出,当然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可孔希路也很清楚,南孔谦让衍圣公的威望,是在逐年衰退的,这种衰退在外人看来微乎其微,可终究是客观存在的。

  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倒是没什么,有自己的庇护,南孔的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但靠山山会倒,自己总有死的那一天。

  如果家学不振,又没有多少族人子嗣入仕,那么南孔恐怕很快就会开始逐步衰退。

  从名满天下的望族,逐渐变成对江南、浙江、江西有影响力的名门,继而衰退成仅在衢州有些势力的本地豪族。

  这种漫长的衰退,或许能持续上百年,对于他后面的几代人来说,依旧是家大业大。

  或者对于一般的家族,这就足够了。

  毕竟,富不过三代。

  但孔家是一般的家族吗?这可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孔家!

  对于孔家来说,与国同休,都是工作没做到位。

  谁与国同休啊?国没了,我们孔家还得在。

  而衍圣公的名头,南孔已经让出去了,也不可能再去山东曲阜要回来

  因此,孔希路作为南孔的家主,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给家族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对于孔家这种家族来说,钱帛、土地、人口,都是没有意义的;书籍、知识、人脉,有意义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名望和学术传承。

  名望,孔家不缺。

  孔家缺的,就是一份完整的、独立的学术传承。

  就像是杨敬诚代表的杨氏一样,在关中历经金、元、明三代不倒,如今家族已经靠着关学的学术传承,靠着对关学的权威解释,传承了足足近两百年!

  而这份学术传承,这份足以开宗立派的东西,只有姜星火能给他,别人给不了,也不可能给。

  孔希路可以肯定,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姜星火一样,干出来把完整的学术传承拱手送人这种事。

  当孔希路得知张宇初的心学新论,是姜星火所授予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呆滞的。

  当-->>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