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二百一十一章 基础研究,评院士?满心悲愤的许杰:我没看懂!(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更高的温度控制设备。

  王浩想想还是同意了。

  在继续深入研究之后,他很确定之后的实验,对设备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就必须要购置非常高端的设备。

  他们直接联系了超导重点实验室。

  超导重点实验室有一套精度很高的温度控制设备,谈价钱的问题就交给向乾生了,他原来就在超导实验室工作,对于实验室的设备情况非常了解,尤其是内部的大型设备。

  最终谈下来的价格是三千两百万,就像是向乾生说的一样,只是三千万的价格,超导实验室,肯定不愿意把设备卖出去。

  现在能谈到三千两百万,还是因为王浩和向乾生的‘面子’。

  双方谈下了新设备的问题,但新设备从超导实验那边拆装再运过来到这边安装、调试,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这可不是一台电脑,而是一套大型的设备,就只是拆卸、运输、安装,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后续还要进行调试,才能应用在高精度需求的实验上。

  “最低预计两个月以上。”向乾生说了个时间。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如果是购置一台全新的设备,售价高昂不说,从订购、生产再到运输、调试,花费一年时间都很短了。

  实验室的高精度设备都是如此,因为类似的设备生产厂家很少,都是订购一台才会生产一台,提前生产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因为每一个买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标准化生产的高端设备,根本不可能卖的出去。

  在订购了新的设备以后,物理实验室的经费也快耗光了。

  王浩也让何毅、向乾生等人,进行一下实验成果的总结,来向科学基金会申请新的经费,他们已经有了两项大成果。

  一个是把交流重力场的数值提升到17%以上。

  一个是发现未激活超导状态的交流重力场。

  前者是技术上的巨大提升,后者则是交流重力相关研究的新发现,只拿出一项成果都可以交代了,两项成果加在一起去申请新的经费,肯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区别只在于下一步拨款经费的数额而已。

  时间已经来到学期开始前。

  王浩的职称依旧是二级教授,并没有继续再提一级,正常情况下,教授的评级需要教学、科研的综合考量。

  教授,毕竟是教学职称,他的教学年限还是太短了。

  和科研有关的是‘科研评级’。

  栾海平找到王浩就说起了这件事,“你明年要不要参选科学院院士?”

  “参选院士?”

  “对啊。”栾海平说道,“咱们学校一共只有四个院士,李老已经退休了,陈老头不用介绍,剩下两个都是地质学院的工程院士,学校方面也支持你参加院士增选。”

  “我才26岁,是不是有点早了?”

  “不早了!”

  栾海平马上摇头,“院士增选,最少原则上是希望能选一些更年轻的学者,在数学上你的成果还有其他人能比吗?”

  “如果你能在明年评上院士,我们理学院也算有了院士坐镇,以后发展也会更好一些。”

  “这方面,学校已经讨论过了,肯定会全力支持。”

  “额~~”

  王浩仔细想了想,评院士是对自己确实没有坏处,“好吧,但是院士增选,是不是要有人推荐?”

  栾海平听的笑了出来,“你还担心没人推荐?只要把你的名字报上去,有一大堆数学院士会推荐你的。”

  “如果你参加院士增选,九成以上都能选上。”

  “这个不用担心。”

  王浩倒是没有担心选不上,他只是觉得自己和院士好像距离很远,因为谈到科学院院士,脑子里不由得会想到苍老的身影。

  哪怕只是参加院士增选的学者,感觉年纪都已经上了五十岁。

  他和栾海平继续谈了几句,倒是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是明年的事情了。

  新学期要处理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第一件事就是他多带了一个研究生--丁志强。

  丁志强是王浩指名道姓带的学生,哪怕他手下已经没有了研究生名额,学校还是特例让他带,也没有其他人会说什么。

  在确定丁志强成为自己的学生以后,王浩还是稍稍有些期待的。

  即便是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心理上还是有一个排名的,比如最天才的,他认为是邱会安,因为邱会安在进行勒让德猜想的研究,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

  其中智商最高的,当然就是海伦了。

  陈蒙檬也有一定的天赋,她可能会在想法上更多一些,未来会怎么样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